许昌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许昌市统计局 2008年3月31日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市目标,突出“六个统筹”,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呈现效益显著、结构优化、速度较快、运行平稳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富民强市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867.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89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548.10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194.26亿元,增长14.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0245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8∶63.0∶22.2调整至14.4∶63.2∶22.4。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63.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2.7%提高到65%。 全 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4.8%,创近年来的新高,但低于全省5.4%的平均水平。从居民消费八大类商品(服务)来看,呈“五升三降”格局。上涨的五类分别是:食品类价格上涨13.9%,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37个百分点,占价格总涨幅的9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4.1%;居住类上涨3.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9%。下降的三类分别是:衣着类下降6.6%,交通和通讯类下降2.0%,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3%。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5321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547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5558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997万元;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5020人;创业培训90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107194人。农村劳动力培训52080人。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76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其中,税收收入27.25亿元,增长41.3%,税收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0.7%,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3.58亿元,增长33.3%,其中,教育支出增长42.9%,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23.9%,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0.4%。 二、农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45.64万亩,比上年增加25.25万亩,其中,夏粮面积311.28万亩,增加5.24万亩;秋粮面积334.36万亩,增加20.01万亩。棉花种植面积27.2万亩,比上年减少11.14万亩。烟叶种植面积21.5万亩,减少4.57万亩。油料种植面积47.36万亩,减少6.19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0.56万亩,减少0.61万亩。花卉种植面积 58.49万亩,增加2.37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31.4万亩,减少0.27万亩。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73.4万吨,比上年增加16.12万吨,平均亩产423公斤,比上年增加9公斤,全年粮食 总产、亩产双创历史新高。棉花总产量1.63万吨,比上年减少1.05万吨。烟叶总产量3.8万吨,减少0.8万吨。油料总产量9.0万吨,减少1.5万吨。蔬菜总产量达到267.12万吨,增加9.78万吨。 全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29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44.05万千瓦,比上 年增长4.7%;农用拖拉机7.36万台,下降1.6%;农用运输车10.15万辆,增长3.6%;化肥施用量(折纯量)29.1万吨,增长1.4%。农村用电量8.07亿千瓦小时,增长6.5%。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1万口,组建规模化施工队262个,建立各类沼气服务组织389个,形成了沼气建设、管理、使用等系列化的服务网络。 全年农田林网面积达28万公顷,林网控制率91.5%,6个县(市、区)全部达到河南省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当年造林面积5.01千公顷,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0.66万吨,比上年增长15.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17.5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5.50亿元,增长22.2%;产品销售率97.8%。 规模以上工业中有14个行业增加值超10亿元,其中7个行业增加值超20亿元,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1.40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8.80亿元,发制品业27.46亿元,烟草制品业24.82亿元,电气机械业23.11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66亿元,纺织业20.88亿元。有19个行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有13个行业增加值增幅超过30%。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产量比上年增长17.4%,发电量增长20.8%,布增长28.3%,卷烟增长4.6%,机制纸及纸板增长57.1%,日用陶瓷增长190.2%,农用运输机械增长18.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213.12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利润总额162.12亿元,增长68.3%。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行业有9个,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06.96亿元,比上年增长2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37.42亿元,增长50.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11.77亿元,增长17.1%;农副食品加工业80.36亿元,增长26.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2.37亿元,增长48.2%;纺织业87.29元,增长56.1%;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86.36元,增长42.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78.71亿元,增长53.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51.32亿元,增长4.9%。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26家,比上年增加66家,累计主营业务收入843.0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69.5%。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的企业有32家,增加7家,累计主营业务收入490.4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18家,增加5家。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8.06亿元。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0.51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利润总额5965万元,增长76.2%;税金总额13058万元,增长111.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7.22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8.11亿元,增长38.9%;农村投资79.11亿元,增长22.2%。 在城镇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51.72亿元,比上年增长31.0%;民间投资261.44亿元,增长39.2%。 新建项目投资238.09亿元,增长41.3%;扩建项目投资52.16亿元,增长39.7%;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投资26.49亿元。工业投资201.81亿元,增长35.2%,其中,煤炭工业投资22.62亿元,增长23.6%;电力工业投资10.94亿元,增长38.3%;建材工业投资37.75亿元,增长75.9%;机械工业投资38.83亿元,增长37.4%;食品工业投资14.83亿元,增长29.9%;纺织工业投资20.96亿元,增长8.3%;冶金工业投资11.41亿元,增长14.3%;化学工业投资14.34亿元,增长26%。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1.77亿元,增长62.5%,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27.32亿元,增长87.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0.94亿元,增长38.3%;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投资4.46亿元,增长135.3%。教育、文化、环境和卫生等方面的投资得到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