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8年,全市完成投资过亿元的项目29个,合计完成投资117.6亿元,占全市城镇以上投资总量的49.4%。平顶山姚孟第二发电有限公司2×60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建成投产、太澳高速公路平顶山段全线通车;天瑞集团汝州水泥有限公司日产2500吨和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配套低温余热电站工程、舞阳钢铁新宽厚板生产线热处理工程、50万伏平西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均已竣工投产;平顶山二电2×100万千瓦机组、舞钢公司宽厚板生产线项目调整方案、平煤集团棚户区改造、平顶山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矿工路、新华路北延、神马大道东段、开源路铁路立交桥等一批城建项目相继建成,湛河、西杨村河、城东河治理以及城中村改造、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园林绿化等工程推进顺利。 全年建成游园绿地89处,市区新增绿地面积202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8亿元,比上年增长23.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6%。分城乡看,市的消费品零售额157.1亿元, 增长23.9%;县的消费品零售额44.4亿元,增长25.1%;县以下零售额44.2亿元,增长20.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7亿元,增长27.6%。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73.96亿元,增长11.3%。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7022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0.2%,其中出口总值53236万美元,增长67.9%,进口总值16990万美元,增长40.1%。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250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6%。年末实有“ 三资”企业343家,比上年增加7家。 2008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31亿元,增长65%,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20万人次,同比增长63.7%。 七、交通和邮电通信业 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40.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5.5%,公路客运周转量3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1%。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年末全市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76.3万门,比上年下降46.3%,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248.6万户,增长6.4%,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23.6万户,比上年增长45.7%。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8.4亿元,同比增收20.8亿元,增长3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2.5亿元,同比增收12.4亿元,增长24.8%;市本级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0.1亿元,增长22.4%;区级一般预算收入13.5亿元,增长28.4%;县(市)级一般预算收入28.9亿元,增长24.8%。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21.4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02.7亿元,增长21%。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12.8亿元,同比增长25.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40.3亿元,同比增长27.1%。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42.8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工业贷款余额49.9亿元,下降3.3%,商业贷款余额30.3亿元,下降 16.7%,农业贷款余额80.4亿元,增长5.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8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6万人。科技创新能力有新的增强,全年共申请专利709项,增长76%。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42项,其中省级12项。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总数2459所,教职工59395人,在校生人数88.4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4所,普通本专科教育在校生52686人;中等专业学校9所,在校生2.4万人;普通中学283所,在校生26.9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初中升学率分别为90.85%、50.84%。成人本专科教育招生6353人,在校生16258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2921人,在校生5474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8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文艺表演团体9个,业余文艺团体1804个,群艺馆、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8个,总藏量63.9万册。《平顶山日报》全年发行量2360万份,《平顶山晚报》全年发行量2560万份。拥有广播电台7座,中波广播发射台1座,电视台7座,有线电视用户增加到25.2万户。 全市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1个,专业档案馆2个,各级各类综合档案室921个,保藏档案201万卷册,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馆室716个。 2008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667个,卫生技术人员16856人,其中执业医师6039人,护师和护士5463人,农村医疗点3065个。 全年全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67枚,其中金牌22枚、银牌23枚、铜牌22枚。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平定山市选手取得3金1银1铜的佳绩。 十一、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2008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3%;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年出境水质达标率99.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2.7万吨和14.2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5.2%和0.1 %。六个县级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运,全市大型电力企业全部完成脱硫治理,对华利药业公司、鲁山农友化肥公司和飞行化工公司废水进行了深度治理;对市区周边环境及白龟山水库进行了综合整治,保证了市区环境和饮用水安全;加大秸秆禁烧力度,有效遏制了秸秆焚烧现象。“12369”环保热线受理群众投诉1120起,处理率100%。全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4天,达标率91.3%,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区域环境噪声53.8分贝,市区交通噪声64.8分贝;全年没有酸雨。 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85%,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2万吨,新增日处理垃圾能力940吨。 十二、人口、社会、劳动保障与人民生活 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到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501.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1.4万人,农村人口299.7万人,城镇化率达40.2%,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 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31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1%,人均消费性支出9555元,实际增长9.3%。;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5000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6.8%;农民人均纯收入4420元,实际增长11.2%。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14台,冰箱82台,空调器93台, 洗衣机97台,家用电脑41台。每百户农民拥有彩电102台,冰箱34台,空调器25台,洗衣机91台,摩托车52辆。 全市已有25.5万名职工和7.9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统筹,46.6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统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总人数为60.2万人,其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46.4万人,退休人员13.8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