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4 平顶山市统计局

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市容市貌有所改观。域市建设"八大工程"进展顺利,迎宾大道、新城区快速通道、湖滨大道、高阳路等工程加紧施工。劳动路、湛南路退路进场和老百货楼商业改造进展顺利,完成了凌云路、新华路北段、湛北路西段、长青路等道路的新建改造,以及湛河公园、山顶公园、鹰城广场、河滨广场等续建工程。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9亿元,增长8.6%;县的消费品零售额l8.1亿元,增长17.7%,县以下零售额25.4亿元,增长8.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1.2亿元,比上年增长7.4%;餐饮业零售额l2.1亿元,增长7.5%;制造业零售额12亿元,增长18.7%;农业生产者零售额l4.5亿元,增长16.4%。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增加值30亿元,增长10.4%。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1505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出口总值8613万美元,增长90.1%,进口总值6438万美元,下降l8.1%。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88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4%。其中直接利用外资1827万美元,增长68.4%;年末实有"三资"企业269家,比上年增加7家。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坤马集团和舞钢公司,两家企业的出口总值占全部出口总值的89%。

七、交通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16950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1%,公路客运周转量146576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4%。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9亿元,剔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32.4%。年末全市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82万门,电话普及率12.6部/百人。数字数据业务、电子数据业务快速发展,分组交换用户达355户,数据通信用户达到37.7万户,比上年增长50.9%,新增12.7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拨号注册用户)达到9.4万户,比上年增长4.4陪。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支出压力很大。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3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1.76亿元,增长9%;市本级完成财政收入5.8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8.4%;全年累计地方财政支出24.61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3.81亿元,增长24.2%。增支因素增多,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59.5亿元,比年初增加42.2亿元,增长19.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0.2亿元,增长26.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93.3亿元,比年初增加30亿元,增长18.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92.8亿元,比年初增加19.7亿元,增长11.4%。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财产险承保总额231.5亿元,保费收入1.5亿元,财产险支付赔款7703万元;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65476万元,人身险支付赔款1825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6414人,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35项,其中星火项目12项,攻关项目123项。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99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全市共认定技术合同420件,技术合同交易额7980万元。"科教兴平"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总数3956所,教职工55469人,在校生人数97.8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3所,在校生13111人,新增招生规模3000人;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生1.5万人;普通中学323所,在校生33.5万人;小学1874所,在校生51.5万人。学龄儿童人学率99.97%,小学、初中、高中升学率分别为94.4%、36.3%和62%,成人高等学校招生3388人,在校生8349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3773人,在校生5020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在校生7.4万人,全市共扫除文盲3497人。

十、文化、卫生的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文艺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51万册;《平顶山日报》全年发行量2042万份,《平顶山晚报》全年发行量1764万份。年末拥有广播电台4座,中波广播发射台1座,电视台4座,有线电视用户增加到9.4万户。档案事业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提高,年末全市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1个,各级各类综合档案室831个,保藏档案158.8万册,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馆室627个。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34个;卫生技术人员14646人,其中医生5517人,护师和护士4257人,农村医疗点2403个。全市各种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有所增加,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妇女儿童保健、职业病防治、社会无偿义务献血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123枚,其中金牌44枚(包括国际金牌1枚)、银牌35枚、铜牌44饮。全市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人数56万人,达标率为90.5%,参加达标测试的中小学学校2809所。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强力推行"蓝天工程",巩固"一控双达标"、"十五小",关停等冶理成果,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坚持依法从政,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全面完成了各项环保目标,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一年来市区共关停燃煤锅炉40多台,完成油烟治理30余家,取缔市区露天烧烤摊点119个,取得各类监测数据28000多个,接受"环保110"投诉649起,处理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9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8%,市区出境河流断面水质主要污染指标COD浓度为30mg/L。建成烟尘控制区13个,面积77.76平方公里,噪声控制达标区23个,面积52.77平方公里;大气中二氧化硫曰平均浓度54微克/标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氮日平均浓度42微克/际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日平均浓度191微克/标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大气平均降尘量12.26吨/月•平方公里,比去年下降18.4%;市区交通噪声69.4分贝;全年没有酸雨。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上1080人,科技业务人员250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1个,环境监测人员265人。

十二、人口、社会、劳动保障与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人口目然增长率6.3%。年末全市总人口48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8.6万人,非农业人口117.6万人。

居民生活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0元,比上年增长15.4%;人均消费性支出4600元,增长10%。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808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2061元,增长3.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元,增长3.1%。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50台,冰箱89台,空调器75台,洗衣机101台。每自户农民拥有彩电50台,冰箱16台,空调器5台,洗衣机40台。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一部分低收人的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农村扶贫任务仍然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