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4 焦作市统计局

科技事业不断前进。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9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3%。优秀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全市共获得科技进步奖68项,其中新型阳极焙烧系统(工艺技术、控制、装备)开发研究等6个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群众文娱生活丰富多彩。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全年演出场次1084场。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49.08万册。博物馆7个,群艺馆2个,文化馆11个,举办各种展览47次,组织文艺活动354次。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7.81%,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8.62%,有线电视用户达到7万户。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包括个体诊所)630个,床位9234张;执业医师3709人,执业助理医师908人,注册护士3270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防疫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601人。专科防治机构3个,卫生技术人员93人。妇幼卫生机构11个,卫生技术人员726人。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84个,床位2239张,卫生技术人员2964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3年,我市运动健儿共获得省级以上比赛冠军69.5个,其中国家级以上比赛冠军16.5个。成功承办了U-17中国国际乒乓球冠军赛。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太极拳活动进一步普及。学校体育活动活跃,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95.2%。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发展。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一定遏制。年末全市各级环境监测站10个,环境监测人员125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02个,总投资2.2亿元。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在全市建成了14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37.1平方公里;19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89平方公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增强,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5万立方米。自然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自然保护区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5.19千公顷,占辖区总面积的6.0%。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成效显著。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10‰,死亡率为4.82‰,自然增长率为4.28‰,与上年基本持平。据市公安局统计,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40.19万人,比上年增加3.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07.15万人,增加10.39万人,增长10.7%;农业人口为233.04万人,减少6.83万人,下降2.8%。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9608元,比上年增长14.7%。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05元,比上年增长19.7%;人均消费性支出4542元,增长8.9%。农民人均纯收入2905元,增长4.4%;人均现金收入2872元,增长6.8%;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802元,下降1.0%。居民食品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为34.2%,农村为39.3%。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83.91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271.50万平方米。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2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3.5平方米。但一些收入较低的城乡居民家庭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农村扶贫任务依然艰巨。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35.30万人,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11万人。有22.48万职工和5.98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24.10万职工和7.90万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703万元,享受最低生活费保障人数为4.26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收养单位拥有床位369张,共收养298人,其中老人134人。城镇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69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69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53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9.7万元。

注:

1、本公报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为了更加准确和规范地表述地区GDP,将"XX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名称调整为"XX地区生产总值"。

3、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