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14 洛阳市统计局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进一步趋旺。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56.6亿元,增长19.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11.3亿元,增长17.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95.8亿元,增长17.4%;餐饮业零售额68.2亿元,增长25.2%。分商品销售看,居民的消费结构出现了升级的趋势,住房、家用轿车、体育保健产品、通信产品以及教育、旅游正在成为持续升温的大众消费热点,这已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出口总额10.5亿美元,增长30.8%;进口总额3.2亿美元,增长24.0%。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5382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金额6367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0.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交通运输部门完成货物周转量58.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7.5%;完成旅客周转量达48.2亿人公里,增长12.7%。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2.3亿元,比上年增长33.9%;本地电话年末用户达187.4万户,下降2.9%;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274.2万户,增长55.8%。

旅游业快速发展。据旅游部门统计,春节黄金周、牡丹花会、五一及十一黄金周、河洛文化节、世界文化遗产日等,全市旅游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总人数达400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2.6%,其中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2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1%。旅游总收入达194.7亿元,比上年增长42.4%,其中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收入8091万美元,增长21.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实现重大突破。初步统计,全市完成全部财政收入223.4亿元,比上年增长44.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25.3亿元,增长42.8%;地方财政支出176.5亿元,增长39.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0.2亿元, 一般预算支出14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7%和29.8%。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16.3亿元,增长35.4%;营业税17.7亿元,增长26.1%;企业所得税14.1亿元,增长63.2%。

金融运行平稳。2007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64.9亿元,比年初增加106.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97.0亿元,比年初增加50.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5.0亿元,比年初增加30.0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14.8亿元,比年初增加66.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51.7亿元,比年初增加33.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83.1亿元,比年初增加5.6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708.2亿元,现金支出3690.4亿元,双双比上年增长23.0%,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17.8亿元。

保险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3.97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37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28.6亿元。全年赔付额11.16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2.71亿元,人身险赔付额8.45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2007年,全市普通高中81所,招生4.4万人,在校生12.9万人。普通初中376所,招生10.9万人,在校生32.7万人。小学2315所,招生10.8万人,在校生63.0万人 。幼儿园在园儿童10.8万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21所,招生6.1万人,在校生14.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58人,在校生1106人。普通初中入学率99.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0%。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45.5万人次。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2007年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0万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0万人。全市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27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0万人。全年科研经费支出24.0亿元,其中研究和发展经费支出11.0亿元。全年科技活动项目(课题)1650项,其中,市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206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获奖186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定发展。2007年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6个,文化馆17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7个,档案馆17个。年末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5.6%,电视人口覆盖率96.2%,有线电视用户64.0万户。市级电视台周播出时间419.0小时,市级广播电台日播出时间54.0小时。

卫生事业继续改善。2007年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31个,床位2.0万张。卫生防疫机构16个,妇幼卫生机构16个。卫生技术人员2.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8701人,注册护士7140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人员1178人,妇幼卫生机构人员1151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52个,床位3328张,卫生技术人员4077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市各地普遍展开。全市在校生体育达标率达99.3%。全年共举办市级运动会及各种体育比赛112场次,参加运动员3.4万人次。我市运动员在国内外各项体育比赛中,获得省级以上金牌102枚,银牌72枚,铜牌66枚。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1693人,环境监测人员388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0个。城市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全市建成16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286.4平方公里; 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2个,面积达205.2平方公里。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增强。城市日集中处理污水40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1.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6.0%。全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7天。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继续加强。2007年年末,全市总人口650.45万人,常住人口634.15万人。全市出生人口6.76万人,出生率10.43%。;死亡人口3.23万人,死亡率4.99%。;全年净增人口3.53万人,自然增长率5.44%。。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0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830元,实际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4038元,实际增长12.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56元,增长11.8%。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59.7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69.6万人,增长43.8%;参加医疗保险职工74.6万人,增长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