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3 郑州市统计局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年共组织完成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77项,争取国家、省各类项目资金支持3758.5万元。被省认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4项,有56家高新企业和99项高新产品获得省科技厅评审批准,分别比上年增长154.5%和175%。共有30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69项成果被评为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5个,二等奖51个,三等奖13个。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550件,授权量1080件,实施率28%。首次跨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行列,12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科技部考核,巩义市被认定为首批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二七区、金水区、新郑市、巩义市、荥阳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0处,招生3330人,比上年增长36.7%,在校研究生7447人,增长37.2%,毕业1334人,增长40.1%;全市普通高校48所,招生12.5万人,比上年增长43.7%;在校学生32.5万人,增长22.6%,毕业6.2万人,增长26.5%;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116所,招生10.7万人,增长1.9%,在校学生25.8万人,增长12.2%。全市普通高中105所,招生5万人,增长17.0%,在校学生13.1万人,增长14.9%;普通初中343所,招生13.9万人,下降11.5%,在校学生44.4万人,下降2.8%;小学1307所,招生8.9万人,增长3.5%,在校学生57.7万人,下降6.6%;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在园幼儿13.3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8个,文化馆17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7个,综合档案馆13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中波广播发射台2座;全市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现代豫剧《嵩山长霞》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郑州歌舞剧院的《风中少林》得到好评。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紧急救援体系建设进展顺利,覆盖城乡的紧急救援网络初步形成,加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基层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门诊部、所)340个,比上年增长4%;床位2.9万张,增长4.1%;卫生技术人员3.1万人,增长1.0%,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2万人,增长2.1%,注册护士1.1万人。年末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8个,卫生技术人员1245人;妇幼卫生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996人。专科疾病防治医院5个,卫生院103个。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我市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金牌1枚,残奥会上获得金牌7枚。获得世界比赛冠军17个,亚军2个,第三名3个;全国比赛冠军52个,亚军35个,第三名25个。“假日体育”、“百万农民健身活动”等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年末拥有各类体育场地4034个,面积740万平方米,其中对外开放的体育场地785个,面积156万平方米。

十一、资源与环境

全市耕地面积296.0千公顷,水资源总量为11.8亿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741.2毫米。

城市环保力度加大。建成烟尘控制区13个,比上年增加1个,面积132.7平方公里,增长20%;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4个,比上年增加3个,达标区面积108.8平方公里,增长26%;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21项,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优)、二(良)级天数为29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1.6%。

十二、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年末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43.3平方公里。郑东新区全年完成投资60.2亿元,中央商务区形象初现,内、外环60栋高层项目中已有35栋开工建设,其中19栋结顶,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完成投资7.9亿元,河南艺术中心地下工程全部结束,起步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完成,34条道路、11座桥(涵)具备通车条件,热力、燃气、自来水、雨污水、通信等各种管线铺设基本完成。熊耳河滨河公园建成开放,东风渠两岸景观改造开始施工,郑花路、西北环、科学大道整治绿化任务基本完成。

为确保市区交通畅通,着力发展大公交。全年新开公交线路28条,更新、增加公交车辆431台,年末实有公交汽(电)车2727辆,比上年增长14.0%;城市公交客运量达5.5亿人次,增长28.0%,市区主、次干道路路通公交,便利了居民出行。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全年新铺设城市自来水管道73公里,新铺设城市排水管道25.6公里,新扩建城市道路长度60公里,面积246万平方米。全年售电量128.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9%;日供水能力107万立方米;城市居民燃气化率达90%。年末路灯5383盏,集中供热面积1192万平方米。

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新增绿地516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共绿地186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7.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公园及游园达到167个,其中新增34个,公园及游园面积达到860公顷,新增24.5公顷;水冲式公厕453座,新增43座。

十三、人口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人口出生率8.7‰,死亡率4.5‰,自然增长率4.2‰,低于国家控制标准。年末全市总人口70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1.1万人,乡村人口297.1万人。非农业人口257.6万人。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4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024元,比上年增长11.0%。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64元,增长12.2%;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463元,增长8.9%;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67元,增长11.8%;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619元,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288元,增长16.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83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21元,增长6.8%。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2.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2.7平方米,增加3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4.2万人,比上年增长9.0%,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306万元,增长39.9%;救助农村居民特困户7.3万人,救助金额3253万元。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78.6万人,比上年增长0.6%;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者1.9万人,增长35.9%。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72..8万人,比上年增长2.8%。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2.5万人,比上年增长3.9%;其中企业18.8万人,增长4.9%。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职工最低工资、居民最低生活费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