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县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563个,投资进度达到80%以上。有204个项目竣工,其中齐河莱钢永锋轧钢一期、陵县银河5万纱锭及千台布机等11个超亿元项目和临邑恒源1万吨叔丁醇、禹城贺友10万方高密度纤维板等11个超5000万元项目已经建成投产。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3.8%。全市资质五级以上建筑企业达104个,完成施工产值29.6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其中建筑工程25.8亿元,增长19.7%;竣工产值19.91亿元,增长16.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3.9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76.44万平方米。建筑企业的工程施工质量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0854元/人,增长2.9%。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及基础建设继续稳步增长。全市年末实有公路通车里程3911.2公里(不包括村级道路),比上年增长2.3%,其中汽车专用公路367.5公里。全市公路密度为37.8公里/百平方公里,70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公路的行政村8403个。全市公路运输企业完成客运量1590万人,增长5%,客运周转量91305万人公里,增长3%;完成货运量1870万吨,货运周转量16.32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9%和12%。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97亿元,增长3.7%;计费函件4093.71万件,增长10%;包裹28.2万件,减少7.4%。固定电话业务总量5.73亿元,增长9.1%;移动电话业务总量22.86亿元,增长90.8%。全市市话交换机容量39万门,增长2.6%;农话交换机容量76万门。市话用户净增3万户,达到36万户,增长9.1%;农话用户净增12万户,达到69万户,增长21.1%。电话普及率达到19.32部/百人。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53.5万户,增长19%。信息多媒体业务发展较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5.75万户,增长54.6%。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8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61万人次。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74亿元,增长14.9%。城市零售额达100.74亿元,增长15.9%;农村零售额达58亿元,增长14.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9.22亿元,增长17%;个体经济108.98亿元,增长15.2%;私营经济13.21亿元,增长12.2%;其他经济17.33亿元,增长12.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6.32亿元,增长16.5%;餐饮业15.24亿元,增长7.4%;其他行业7.18亿元,增长3.9%。全市各类市场发展到805处,比上年增长4.2%,其中年交易额超过亿元的市场80处。全市十大商品流通部门(集团)完成销售收入206.7亿元,增长20.1%,实现利税4.2亿元,增长17.4%;全市五大流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6.1亿元,增长119.6%,上缴税金1154万元,增长77.3%;全市五大市场实现交易额165.6亿元,增长53.2%,上缴税金6560万元,增长63.6%。全市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482.9亿元,增长37.7%。 七、对外经贸 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全市合同利用外资5.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2%;实际利用外资3.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1%。 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5.55亿美元,增长63.4%,其中出口3.86亿美元,增长59.3%;进口1.69亿美元,增长73.8%。全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合同额1.24亿美元,增长18.5%,外派劳务人员6785人,增长98%。 八、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37.26亿元,增长12.6%。地方财政收入22.71亿元,增长21.1%。主要收入项目中,增值税收入2.12亿元,增长12.9%;营业税收入3.21亿元,增长59.1%;企业所得税收入1.3亿元,下降16%;行政性收费4.55亿元,增长39.7%。全市财政支出36.73亿元,增长17.4%。其中企业挖潜改造3.06亿元,增长44.5%;农业支出2.9亿元,增长20.3%;行政管理费5.32亿元,增长19.5%;教育支出7.56亿元,增长6.4%。县级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全市有10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其中2个县市区超过两亿元。 金融形势稳定,存贷款规模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31.55亿元,比年初增加82.15亿元,比上年多增28.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87.96亿元,比年初增加24.96亿元,比上年多增8.15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2.44亿元,比年初增加37.53亿元,比上年多增13.27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66.55亿元,比年初增加77.45亿元,比上年多增37.56亿元。其中工业贷款49.17亿元,比年初增加11.53亿元;商业贷款93.2亿元,比年初减少1.48亿元;乡镇企业贷款18.81亿元,比年初增加2.25亿元;农业贷款61.6亿元,比年初增加15.63亿元;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7.33亿元,比年初增加4.92亿元;其他短期贷款32.91亿元,比年初增加4.64亿元;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6.71亿元,比上年多增17.49亿元,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较快,比年初增加9.61亿元。现金投放量增加,全年现金收入1743.03亿元,现金支出1784.62亿元,货币净投放41.6亿元。 证券市场健康运行。年末,全市有证券经营机构2处,股民4万户,客户保证金余额0.87亿元,年交易额25.9亿元。 保险业日益兴旺。全年有2308家企业参加财产保险;4.72万户居民参加家庭财产保险;175.3万人参加人身保险;全市全年承保金额573.83亿元,保费收入9.83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4亿元,增长21.4%;人身险保费收入7.79亿元,增长47%。全年共处理赔付案件7.52万件,增长27.9%;支付赔款1.67亿元。其中财产保险共处理赔付案件2.32万件,支付赔款0.99亿元,财产保险赔付率48.5%;人身保险共处理赔付案件5.2万件,支付赔款0.68亿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全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58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8项,国内领先水平80项,国内先进水平45项。实现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16项;经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2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72家。全年受理专利申请223件,增长30.4%;全年签订技术贸易合同1258件,完成技术贸易合同额1.75亿元。年末全市各类技术贸易机构649个,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99万人,全年接收、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618人,其中硕士以上研究生31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智力成果2项,组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5项。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当年招生6019人,在校生14549人;中等专业学校8所,当年招生3870人,在校生10974人;普通中学267所,在校生35.73万人;职业中学23所,在校生1.89万人;小学1366所,在校生36.26万人;幼儿园、学前班519处,在园、班儿童5.46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9.2%,毕业生升学率98.7%。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1357人,成人中等学校在校生1211人,特殊教育学校12所,在校生645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