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3 德州市统计局

德州市统计局

(2004年1月17日)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超常发展、跨越前进”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两大“天字号”工程等重点工作,努力克服“非典”、旱涝灾害等诸多不利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总量取得重大突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核算,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56.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6%,是六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人均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218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6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279.89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174.19亿元,增长13.6%。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全市二、三产业比重首次突破80%,三次产业结构为18.4:50.3:31.3。

宏观经济景气保持高位运行。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指数为138.5,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8.23,分别比上年提高14.1和4.25个百分点;反映全市企业综合生产总量和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景气指数分别为138.98和137.11,分别比上年提高22.7和3.95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底,全市民营经济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分别达到17.08万户、161.24万人和290.05亿元,民营经济上缴税金1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8.5%。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高新技术企业少,服务业活力仍需增强,经济外向度不高,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依然较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得到恢复性发展。2003年,全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两大目标,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克服了严重旱涝灾害,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96.17亿元,增长13.7%,其中农业增长7.6%,林业增长211.3%,牧业增长12.0%,渔业增长5.6%,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增长31.8%。

种植业结构逐步优化。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83.77万亩,减5.8%;粮食总产312.24万吨,减1.6%,单产398公斤,增4.4%;棉花播种面积294.46万亩,增62万亩,棉花总产22.76万吨,单产77公斤,分别增27.1%和2.4%;蔬菜种植面积238.79万亩,总产677.35万吨,减7.5%;水果总产量69.98万吨,增11.4%;油料作物总产6.58万吨,减16.7%。

林业生产取得新突破。全市各级把林业作为“三农”工作的亮点来抓,植树造林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造林面积2.11万公顷,植树4000万株,年末实有林地面积18.5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4.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畜牧业发展良好。全市畜牧业生产呈稳定发展态势。

水产品生产稳定提高。年末水产品养殖面积1.88万公顷,增长14.3%;淡水水产品产量7.5万吨,增长7.1%。全年水库养殖面积666公顷。

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871.55万千瓦,增长6.5%。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95.44万千瓦,减0.3%;农用拖拉机18.48万台,增长4.4%;联合收割机达0.28万台,增长22.5%;农用汽车4810辆,增长3.0%。农村用电量6.74亿千瓦时,增长24.6%;塑料薄膜使用量2.21万吨,减34.2%;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15.91万吨,减0.85%。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3.83万公顷,其中机耕地面积50.11万公顷;配套机电井8.49万眼,增长2.8%;有效灌溉面积43.49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29.95万公顷。年末,全市7812个村通汽车;通电话村8312个;自来水受益村3271个。

三、工业

2003年,我市坚持“大上工业、上大工业”,不断加大投入,工业经济亮点频现,工业规模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下同)已发展到1157家,比上年增加337家,资产合计达到508.8亿元,比上年增加107.4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78.13亿元,增长29.8%。其中国有工业完成28.74亿元,增长16.7%;集体工业完成15.55亿元,下降9.2%;股份合作企业完成5.61亿元,增长48.5%;股份制企业完成56.34亿元,增长46.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32.74亿元,增长42.7%;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39.16亿元,增长39.6%。轻、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96.47亿元和81.67亿元,分别增长28.3%和37.0%。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2.1亿元,增长39.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9.9%,比上年提高2.67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47.87亿千瓦时,增长17.9%。

工业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30.33亿元,增长44.2%,实现利税71.38亿元,利润42.75亿元,分别增长42.2%和49.6%。亏损面为3.26%,比上年减少0.5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3亿元,减少57.2%。产成品存货19.54亿元,增长13.4%,应收帐款净额24.15亿元,增长19.4%。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2.28%,增长12.69个百分点,在七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22.09%,增长1.2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3.04%,增长4.5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6.24%,增长1.3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9.04%,增长0.5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3.13次,加快0.23次;全员劳动生产率5.65万元/人,增长16.5%。

生产销售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8%,比上年提高3.18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98.9%,提高3.78个百分点;重工业98.6%,提高2.34个百分点。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工业99.6%,提高1.06个百分点;集体工业105.9%,提高12.8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99.6%,提高2.82个百分点;其他经济类型工业98.7%,提高6.14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加。在全市重点调度的十六种产品中,比去年增长的有十五种,增长较大的有:服装1450万件,增长83.5%;平板玻璃372.11万重量箱,增长96%;较去年同期下降的产品是:液压元件18.25万件,下降25.4%。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3.89亿元,增长98.4%。县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231.06亿元,增长90.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3.92亿元,更新改造投资完成74.85亿元,房地产开发完成21.16亿元,分别增长88%、84.9%和86.2%。在县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37亿元,增长756.3%;第二产业完成124.87亿元,增长86.9%;第三产业完成104.82亿元,增长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