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物价总水平稳中有升。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升0.6%,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上升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升1.3%,居住上升4.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升3.1%,烟酒及用品持平,交通和通讯下降0.2%,衣着下降4.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1.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2.3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2.81%。商品房价格上升4%。 外经外贸保持良好增势。全年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215家,比上年增加398家。全年进出口总额22.8亿美元,增长26.8%,其中出口总额16.8亿美元,增长31.4%。出口结构得到积极调整。初级产品出口3.3亿美元,增长11.3%;工业制品出口13.5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2.34亿美元,分别增长37.5%和71.4%,占出口额的比重分别提高3.6和4.1个百分点。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35亿美元,增长25.4%。一二三产业实际到位外资496万美元、29208万美元和3789万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势头良好。新签外经合作合同25份,营业额7255万美元,增长25.1%;外派劳务1038人,增长44.2%;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0个,对外投资9780万美元。 五、交通、邮电、旅游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0022.4公里(包括村级道路1207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82公里,一、二、三级公路分别为357.6公里、2534.7公里和2715.5公里。全年公路旅客运量9510.4万人,旅客周转量57.6亿人公里;货物运输量10904万吨,货物周转量89.2亿吨公里。全年航空货邮量488.6吨,客运量15.9万人次,分别增长51.1%和35.1%。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37.9万辆,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私人小汽车10.6万辆,增长51.1%。 邮电通信业较快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收入2.42亿元,增长9.1%。电信业务收入32.7亿元,增长13.1%。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247.2万门,固定电话用户222.2万户;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389.5万门,移动电话用户282.4万户,分别增加148万门和78.1万户。中国网通宽带网络覆盖全部行政村,成为全省第一个宽带网络村村通的市。 旅游业快速发展。红色风情、绿色沂蒙、文韬武略、地质奇观四大旅游主体日益突出。新评定4A级旅游区1家,3A级旅游区6家,2A级旅游区5家。新批旅行社21家,新增星级饭店7家,分别达到90家和45家。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均大幅增加。成功入围由中国旅游电视协会、中央电视台等主办的“2006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50强。通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复核验收。 六、财税、金融、保险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8.3亿元,增长23.5%,其中税收收入40.1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8.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财政支出99亿元,增长20.4%。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教育、卫生、文体广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国、地税收入合计90.6亿元,增长31.1%,其中国税收入55.8亿元,增长37.3%;地税收入34.8亿元,增长22.2%。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14.6亿元,比年初增加104.6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671.1亿元,比年初增加8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13.9亿元,比年初增加138.2亿元。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中长期贷款余额新增48.6亿元,有力地支持了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以“百万农户致富工程”为重点,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新增农业贷款余额53.2亿元,年末农业贷款余额231.3亿元。金融机构实现当年结益13.9亿元,同比增盈0.84亿元。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比年初降低2.87个百分点。全市25家担保公司全年担保贷款16.4亿元,10家典当行发放典当金14.4亿元。鲁洲食品、银光化工、中国轴承、久泰化工4家企业在新加坡上市,募集资金14.8亿元。全市上市公司达到15家,其中境外上市11家。 全市设立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共18家。全年保费收入27.83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86亿元,增长20.6%;人身险保费收入19.97亿元,增长10.2%。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8.38亿元,增长63.6%,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4.55亿元,增长24.7%;人身险业务赔付3.83亿元,增长159.7%。 七、科技、文教、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11项,其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108项。1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95项获市科学技术奖。共实施省级以上星火计划项目4项,其中国家级3项。临沭县申报了“国家火炬计划临沭县复合肥产业基地”,并通过了专家评审。新增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达到18家。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获准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填补了我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空白;市人民医院和鲁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准组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到4家。年末,全市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0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1家,达到170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完成产值404.6亿元,增长44.4%,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1.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授权专利840件,增长67.7%。 文化事业有了新突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组织参加首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并取得优异成绩,我市获得优秀组织奖和城市形象片最佳创意奖两项桂冠。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书圣文化节、第四届蒙山长寿旅游节、第六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和一系列文化活动。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成功实现市场化运作,开辟了举办节庆活动的新路子。书圣节成功入选“中国十大最具潜力节庆”和“中国十大文化艺术类节庆”。全年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奖项3个,省级奖项39个。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全国民族交响乐大赛上,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以第四名的成绩夺得铜奖(金奖空缺),实现了山东省30年来交响乐作品在全国获奖零的突破。全市各类表演团体组织演出459场次,观众95万人次。年末全市公共图书馆10个,国家综合档案馆1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3处。全市91%的行政村开通了有线广播电视。全年发展有线电视用户36万户、数字电视用户4.94万户,累计分别达到110万户和5.43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88.9%和94.3%。全年广播节目无线播出10.3万小时,电视节目无线播出7.78万小时,电视节目有线播出270万小时。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招收小学新生11.95万人,初中生10.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入初中升学率均为100%,小学和初中在校巩固率分别达98.99%和97.98%。招收高一新生6.88万人。在全省从严控制本科进线人数的情况下,普通高考本科一、二批进线2.14万人,进线人数列全省第二位。学年末,全市各类学校3648所,在校学生161.9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4.54万人,比上学年增加0.13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62.4万人,减少6.5万人;小学在校学生73.4万人,增加1.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322人,增加912人。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有5所学校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7所学校进入全省100所骨干示范学校;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6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