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个体、私营经济市场份额不断提高。个体、私营经济全年实现零售额6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68.0%,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再创新高。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12亿美元,达到12.23亿美元,同比增长16.2%。其中,出口完成9.74亿美元,增长47.5%;进口完成2.49亿美元,下降36.4%。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均居全省第12位,出口增速居全省第1位。出口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41家,比上年增加46家。一般贸易出口高速增长,全年出口8.33亿美元,增长91.9%;加工贸易出口1.40亿美元,下降37.9%。出口市场进一步扩大,达到116个国家和地区,比上年增加13个。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38个,合同利用外资额1.22亿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1.06亿美元。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年境外劳务输出1252人,增长23%,年末累计在外人数达到2105人,实现境外劳务收入1.2亿元。全年新增境外办企业3家,增资企业1家,对外投资总额442万美元,累计达到15家,投资总额3640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187公里(含县、乡及村道),其中,高速公路97.2公里,一级公路87.8公里,二级公路284.1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38.59公里/百平方公里(含县、乡及村道)。 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公路客运量139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1349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2.8%和22.1%;公路货运量2116万吨,货运周转量112088万吨公里,分别增长40.6%和41.7%。 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全市新注册汽车数量1.29万辆,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6.77万辆,其中个人汽车保有量达到5.42万辆。 邮电通信业迅猛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5.11亿元,比上年增长22.89%。其中,电信业务收入4.51亿元,增长25.74%;邮政业务收入0.6亿元,增长4.8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9.38万户,比上年增加0.78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8.74万户,增加0.85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0.64万户,减少0.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78万户,比上年增加17.97万户。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3.99万户,比上年增加0.86万户。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5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5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46亿元,比上年增长22.38%,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实力进一步壮大。全年完成税收总收入49.26亿元,比上年增长34.87%。其中,国税收入35.45亿元,增长39.76%;地税收入13.81亿元,增长23.7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26亿元,增长32.24%。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9.25%。全市有13个乡镇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有11个乡镇突破了2000万元。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全市财政支出完成28.24亿元,增长28.19%。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为全市重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教育支出、农业支出和城建支出分别增长了32.45%、50.84%和30.71%。 金融业发展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8.60亿元,比年初增加68.43亿元。其中,企业存款75.88亿元,比年初增加17.53亿元;储蓄存款157.05亿元,比年初增加26.77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7.51亿元,比年初增加70.8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50.09亿元,比年初增加37.83亿元;中长期贷款93.77亿元,比年初增加17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4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9%;现金支出为879.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4%。净投放现金34.46亿元。全年金融机构实现盈利6.37亿元,同比增长61.45%。 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03亿元,增长16.5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78亿元,增长43.09%;人身险保费收入4.24亿元,增长8.07%。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00亿元,增长4.69%。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和给付0.82亿元,增长16.96%;人身险支付赔款和给付0.18亿元,下降29.5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87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普通中学59所,小学210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7.44万人,下降0.59%。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 4.21万人,下降2.41%;毕业生数4.2万人,增长0.89%。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1.64万人,与去年持平。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596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4.2%,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100%,初中99.64%,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9.4%,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高考本专科录取人数8125人,占考生的79.2%,其中本科录取3265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市承担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1项,争取无偿资金1100万元。"粉末冶金及制品开发"等6个项目被纳入"十一五"山东省重点支持发展项目。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5家。全年专利申请量464件,其中发明专利22件;专利授权量476件,其中发明专利9件。有5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取得新成就。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家,累计达到45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4.89亿元,增长53.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02%,比年初提高3.1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影剧院2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15万册。拥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7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8%,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7%。全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610公里。全市共有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2座,电视卫星收转系统21座。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93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3个。拥有病床床位4047张;卫生技术人员7109人,其中医生2698人,注册护士1734人。每千人拥有床位3.25张、卫生技术人员5.71人,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672台。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在21届省运会上,我市代表团156名运动员参加了柔道、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射箭、举重、田径、射击、散手、自行车、跆拳道十个大项、167个小项的比赛,获奖牌68枚,奖牌数列全省第十一位,比上届前移两位,其中金牌列全省第十二位;团体总分740.75分,列全省第十一位,也比上届前移两位。全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牌29枚、银牌23枚、铜牌57枚,其中在洲际比赛中获金牌1枚,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4枚、银牌1枚。本年批准的等级运动员49人,批准的等级裁判员51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共举办市级群众体育比赛20余次;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了820余名;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达39%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