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圆满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87.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55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92.40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75.34亿元,增长13.7%(见表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1:67.3:25.6调整变化为6.8:67.0:26.2。人均GDP达到23053元(折合2952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8%。 招商引资成绩喜人。我市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新形势,创新办法,合力攻坚,整体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年共引进项目563个,形成外来固定资产71亿元,比上年增长50.1%,引进无偿资金等22.2亿元,合计完成招商引资93.2亿元,增长39.9%。 载体建设扎实推进。投资环境显著改善,我市入围了国家统计局评选的2006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依托济青高速南线在我市的四个出入口规划建设的雪野旅游度假区、莱城工业园、高新区和钢城开发区四个功能区规划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引进项目12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21亿元,发展势头良好。 民营经济增势强劲。新增个体工商户4010户、私营企业1620家,新增从业人员2.89万人、注册资金29.64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9.28亿元,增长20.6%,占GDP的比重达到38%,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全年共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1913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921人。组织市外农村劳动力输出951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物价总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3%,其中,服务价格上涨0.8%。商品零售价格下跌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5.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跌0.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0%。房屋销售价格上涨6.4%,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7.0%。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压力大;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等。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23%。其中,农业增加值14.95亿元,增长6.34%;林业增加值1.31亿元,增长10.34%;牧业增加值2.71亿元,增长0.25%;渔业增加值0.3亿元,增长2.27%;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28亿元,增长9.5%。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5.39万亩,比上年增加4.79万亩;总产26.69万吨(见表2),比上年增加1.52万吨。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6.79万亩,增加4.6万亩,总产8.02万吨,增加1.16万吨;秋粮播种面积48.6万亩,增加0.2万亩,总产18.67万吨,增加0.36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9.99万亩,与上年持平。其中,生姜种植面积13.91万亩,减少0.67万亩;大蒜种植面积15.66万亩,增加0.47万亩。 农产品贮存和加工能力提高。年末我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52个,年加工能力52.13万吨;恒温库达到231座,贮存能力40.26万吨。 林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450.63公顷。果品总产12.08万吨,其中,水果产量10.09万吨,干果产量1.99万吨。花椒总产量4602吨,比上年增加2023吨。 畜牧业生产略有下降。全年肉类总产达到5.86万吨,比上年减少0.72万吨。其中,猪肉产量3.98万吨,比上年减少0.34万吨;禽肉产量1.4万吨,比上年减少0.39万吨。牛奶产量达到3082吨,增长81.5%。禽蛋产量3.23万吨,减少0.45万吨。 渔业平稳发展。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036吨,同比增加34吨,增长0.41%。 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2.47万千瓦,增长3.5%;全年化肥施用量13.73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207吨;农村用电量5.71亿千瓦时;有效灌溉面积4.1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9.28%。全市农村在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的基础上,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自来水受益村数比重上升到9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6家,比上年增加59家;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1.2亿元,增长20.07%(见表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9.6%。 产销衔接良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钢、铁、材产量均突破1200万吨(见表4);产品销售率97.82%,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03.20%,同比提高11.66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1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1%;利税65.51亿元,增长32.95%;利润34.81亿元,增长31.67%。 建筑业平稳增长。年末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达104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1.09亿元,增长69.89%。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16.47万平方米,增长48.74%;房屋竣工面积135.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91.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42亿元,增长20.02%。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完成139.9亿元,增长20.09%。从隶属关系看,地方单位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127.94亿元,增长37.05%。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92亿元,增长16.3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6.64亿元,增长15.2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1.86亿元,增长32.85%。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1.4:68.8:29.8,第三产业投资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 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国有投资减少,非国有投资大幅增长。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5.9亿元,同比下降2.5%;集体经济完成投资4.22亿元,增长62.9%;股份合作企业完成投资8.34亿元,增长85.3%;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投资51.69亿元,增长86.5%;港澳台投资完成2.5亿元,增长6.7倍。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5亿元,同比增长16.1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80.34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65亿元,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4.5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6.57%、16.28%和8.38%。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类、鞋帽类、化妆品类、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类增幅较大。粮油类零售额增长26.7%,鞋帽零售额增长24.5%,化妆品类零售额增长31.0%,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零售额增长36.4%。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也使我市的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销售大幅增加,其销售额比去年增长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