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3 莱芜市统计局

工业运行质量全面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07.54亿元,同比增长74.84%,实现利税39.23亿元,增长54.13%,其中利润22.41亿元,增长114.34%,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0.98%,同比提高39.6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7.7%。

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市具有新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6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9%;实现利税1.94亿元,增长34.72%,利润1.0亿元,增长21.2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09亿元,增长6.17%;实现利税0.59亿元,增长58.49%,利润0.33亿元,增长149.7%。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7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3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1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03.6亿元,增长35.12%。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4.1亿元,增长20.09%。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城镇规模以上投资中,基建投资41.26亿元,增长44.22%;更改投资44.49亿元,增长81.59%;房地产投资4.44亿元,增长57.45%。从三产投资比重看,一、二、三产分别完成1.29亿元、73.27亿元和15.64亿元(不包括农村投资和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比重为1.42:81.24:17.34。招商引资和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投资的快速增长。全年招商引资形成外来固定资产投资39.1亿元,同比增长47.27%,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4.6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比重达到43.1%。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67.10亿元,同比增长15.46%,创1999年以来最好水平。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0.09亿元,增长15.0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38亿元,增长18.74%。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41.54亿元,增长20.99%。

进出口贸易实现翻番。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71870万美元,同比增长139.6%。其中,出口完成43478万美元,增长122.6%;进口完成28392万美元,增长171.2%。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继续发展。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年境外劳务输出806人,增长24%,年末在外人数达到1200人。全年新批国外办企业项目2个,协议投资额2493万美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125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97.2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108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1558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2.3%和14%;公路货运量1086万吨,货运周转量57405万吨公里,分别增长3.6%和11.6%。

邮电通信业稳定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54亿元,比上年增长6.81%。其中,电信业务收入3.03亿元,增长5.4%;邮政业务收入0.51亿元,增长15.9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49048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55823户,农村电话用户193225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78932户。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21736户。

旅游业增势强劲。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旅游市场管理的日趋完善,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94.29万人次,同比增长33.0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15亿元,同比增长36.95%,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力迈上新台阶。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4.39亿元,增长45.62%。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10.3亿元,增长46.44%,其中增值税2.81亿元,增长49.60%,营业税1.74亿元,增长56.85%,企业所得税1.19亿元,增长11.89%。地方财政收入中国税部门组织收入3.12亿元,增长42.7%,地税部门组织收入5.81亿元,增长35.6%,财政部门组织收入1.37亿元,增长22.6%。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全市预算内财政支出14.48亿元,增长26.77%。其中,教育支出2.88亿元,农业支出1.02亿元,城建支出1.62亿元。

存贷款快速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88.67亿元,较年初增加38.60亿元。从存款结构看,企业存款51.94亿元,较年初增加11.52亿元;储蓄存款101.50亿元,较年初增加16.72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66.06亿元,较年初增加39.47亿元。从贷款结构看,短期贷款77.23亿元,较年初增加6.22亿元;中长期贷款72.59亿元,较年初增加33.11亿元。

保险事业日益兴旺。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31亿元,增长10.09%,其中:财产保费收入0.93亿元,增长13.70%;人身保险费收入3.38亿元,增长9.13%。赔款支出金额0.77亿元。

八、科学技术

科技成果硕果累累。全市共鉴定科技成果85项,创历史最高水平。申报省科技进步奖25项,获省级科技奖12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为奖励在科学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市政府印发了《莱芜市科学技术奖励暂行办法》,并首次设立了全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今年有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2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3.86亿元,同比增长37.92%。产品中有8个列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6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5个达到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6个国家“863”计划项目和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进展顺利,已有6个项目实现产业化,5个项目实现小批量生产。

科技合作步伐加快。全市已有29家企业与北京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86所高等院校和28个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协作关系。

九、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础教育成效显著,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0%;小学、初中入学率100%;残疾儿童入学率98.4%;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1.4%,均位居全省前列。职业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就业率达95%以上。成人教育立足服务“三农”,全年共培训3.5万人次,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专业达到26个,在校生5800人,三年翻了一番。办学体制取得重大进展,各类民办学校发展到50处。其中,中小学8处,非学历教育机构17处,学前教育机构25处。初步形成了国办学校、民办学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莱芜教育城域网逐步完善,已有87所学校进入教育城域网,67所学校建成校园网,共建有微机室155个,教学用微机达到9801台。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达到100%,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达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