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3 莱芜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招商引资、载体建设两个关键,突出工业、农业、民营经济和环境建设四个重点,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抢抓新一轮经济高速发展周期的良好机遇,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好于预期的瞩目成绩。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2003年,我市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0.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9%,增长速度创1995年以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12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95.99亿元,增长24.5%;第三产业增加值58.94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为8.9:56.4:34.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727元,比上年增加2260元。

消费价格总水平小幅上升,工业品价格大幅上扬。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升1.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8%。居民消费八大类构成三升五降,价格上升的有食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三大类,其价格涨幅分别为4.5%、2.8%、1.2%,价格下降的包括烟酒、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五大类,与去年同期比分别下降5.4%、0.9%、0.8%、5.4%、0.8%。居民消费价格摆脱了自2001年年底以来的低迷状态,开始出现积极信号。全部工业品价格指数118.06%,全部原材料价格指数110.75%。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2003年全市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58.68亿元,增长13.5%,占全市GDP的34.5%。新发展私营企业998家,新增从业人员10252人,注册资金11.19亿元,累计分别达到3790户、46370人和28.29亿元;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532户,从业人员12034人,注册资金5049万元,累计分别达到31866户、89805人和2.94亿元。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71亿元,同比增长42.24%。民营大户发展强劲。民营大户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加大。纳税20万元以上的民营大户83户,具有受市政府奖励资格的企业48户,其中纳税20-50万元的30户,50-100万元的8户,100-200万元的5户,200万元以上的5户。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实现就业再就业人员1.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

行政服务中心作为政府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窗口,其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受理各类审批和收费事项25649件,办结25435件,全部办件按时办结率达到100%,承诺件提前办结率达到95%。

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资本运营取得重大进展,企业产权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改革进展迅速,事业单位改革开始破题,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二、招商引资和开发区建设

2003年我市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一号工程”全力推进。全市共引进项目528个,其中,已投产项目304个,在建项目224个。合同外来投资额69.48亿元,外来到位资金40.21亿元,形成外来固定资产26.55亿元,完成招商引资任务35.85亿元,是年计划的172.41%。

开发区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5亿元,增长92%;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608万元,增长60%;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3667万美元,其中出口2311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1.3%和108.4%;新增就业人员3012人;合同入区项目54个,总投资22.15亿元,同比增长57%;利用市外资金15.14亿元,合同利用外资462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89万美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继续加大,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2亿元,同比增长94%,建成道路7条(段)长11.58公里,硬化路面23.9万平方米,在建道路4条(段)长6.6公里,治理河道3100米,铺设各类管线25.3公里,兴建跨河桥梁7座、公铁立交1座,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5800平方米。南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北区框架已经搭起,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三、农业

2003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5.12亿元,增长6.4%。全年粮食作物面积67.34万亩,同比减少1.05万亩,减少1.5%,总产23.79万吨,同比增加2.46万吨,增长11.5%。其中,夏粮面积18.81万亩,同比减少2.48万亩,总产5.49万吨,下降3.3%;秋粮面积48.53万亩,同比增加1.43万亩,增长3%,总产18.3万吨,增长16.9%。针对生姜、大蒜价格持续低迷,农民种植积极性有所下降的现实,采取多种措施,在稳定以“三辣”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面积的同时,把结构调整的重点转向种植其它高附加值农作物上。全市生姜、大蒜种植面积分别保持在15.3万亩和15.9万亩的基础上,黄烟种植0.95万亩,增加0.33万亩;花生种植9.43万亩,增加0.15万亩;中药材种植0.59万亩,增加0.26万亩;土豆4.7万亩,增加0.15万亩。

林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974.53公顷,同比增长9.98%。果品总产10.93万吨,同比增加2.08万吨,增长23.5%。其中:水果9.96万吨,同比增加1.99万吨,增长24.9%;干果0.97万吨,同比增加0.09万吨,增长10.7%。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就。全市共完成绿色通道林带绿化面积13326亩,栽植各类树株82.7万株。繁育转抗基因杨树30万株。

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畜牧业完成产值7.03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增加值1.93亿元,同比增长5.86%。全市生猪存栏42.37万头,出栏51.24万头,同比分别增长7.2%和14%;羊存栏43.66万只,出栏27.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8.4%和7.9%;牛存栏2.16万头,出栏0.56万头,同比分别增长2.8%和6.4%,其中:奶牛存栏增523头,牛奶产量达到1723吨,同比增长99.4%。肉类总产达到5.02万吨,同比增长9.4%。家禽存栏555万只,出栏703万只,同比分别下降9.2%和5.7%。由于合同鸭的大量养殖,鸭存栏81.8万只,同比增长7.4倍,出栏128.17万只,同比增长22.9倍。

渔业生产发展平稳。全年共完成水产品总量8046吨,同比增加34吨。全市已建名优水产养殖示范基地4处,名优品种养殖面积近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40%。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4.19万千瓦,同比增长5.01%,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5.02万千瓦,同比增长1.56%。全市拥有联合收获机188台,排灌机械20315台。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在实现村村通电、通车、通电话的基础上,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年末达到82%。农村经济增长基础更加坚实。全年新建恒温库29座,新增储存能力4.89万吨,恒温库达到152座,总库容18万吨;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53家,新增加工能力6.5万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31家,年加工能力2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