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工业 我市工业战线继续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两培育”、“两加大”、“一拓宽”、“一构建”的思路,加快全市工业化进程,工业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规模以上工业达到145家,比上年增加14家,总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46.67亿元,增长44.52%,实现增加值76.15亿元,增长36.5%,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实现销售产值243.78亿元,同比增长44.68%;产销率达到98.83%,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从隶属关系看,省以上工业增速最快,实现产值147.2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9.70%,同比增长60.87%,增速比地方工业高出34.7个百分点。两大钢铁企业贡献突出,莱钢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18.70亿元,同比增长68.23%;泰钢实现产值20亿元,同比增长94.09%,两大钢铁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继续提高,达到56.23%,占据了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为73.9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34.21个百分点。重工业霸主地位更加突出,重工业实现增加值65.25亿元,增长42.77%,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0.98亿元,增长11.63%,重轻比为85.6:14.4。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明显。生铁产量达到441.60万吨,增长52.23%;钢产量达到523.87万吨,增长54.78%;成品钢材521.22万吨,增长50.46%。钢、铁、材产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1.86亿元,增长58.16%,利税总额24.9亿元,增长49.66%,其中利润7.8亿元,增长57.5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3.57%,比上年提高16.26个百分点。 工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6个国家“863”计划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其中投资1.05亿元的“年产4万吨水雾化钢铁粉末规模化生产线”项目已建成投产,率先实现产业化,成为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五的水雾化钢铁粉末生产基地;8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成效显著;8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5家。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14%,同比提高0.13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67亿元,增长48.97%。更新改造投资增长迅猛,完成24.5亿元,增长182.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1.95%。30个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1.31亿元,17个项目完成投资计划的90%以上,其中8个项目已完成当年计划。自主投资能力增强,全年自筹资金42.94亿元,增长104.28%。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82亿元,增长34.98%。房地产业实现销售额1.69亿元,比上年下降12.93%。 建筑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业实现总产值17.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65%。 六、国内贸易 我市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国内消费市场繁荣。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5.69亿元,增长14.04%。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1.63亿元,同比增长15.16%,增速提高0.92个百分点;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77亿元,同比增长10.28%,餐饮业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同比提高了4.14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个体、私营经济零售市场份额继续加大,个体经济零售额实现20.98亿元,增长13.96%;私营经济零售额达13.35亿元,增长15.74%,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34.33亿元,所占市场份额达到了62%,同比提高3.03个百分点。 七、对外经济 外经外贸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进出口额完成30001万美元,增长18.2%。其中,出口总额19533万美元,增长17.2%。主导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纺织服装、冶金铸造、农副产品共实现出口1841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4.3%。骨干企业拉动作用明显,出口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市地方出口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5家,新批准登记自营进出口企业35家。全市外派(境外)劳务突破650人,增长80%,期末在外人数达到881人。利用外资实现翻番,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36家,合同利用外资12273万美元,同比增长53%,实际利用外资6156万美元,增长119%。 八、交通运输、邮电通讯 全年公路客运量96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5221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1048万吨,货运周转量51440万吨公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107.5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占干线公路的86.3%,公路好路率85%以上,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49.3公里,居全省第八位。 九、财政、金融保险 2003年,全市完成税收总收入17.25亿元,增长18.6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5827万元,同比增长25%,其中国税部门组织收入21865万元,增长27.93%;地税部门组织收入42810万元,增长25.94%;财政部门组织收入11152万元,增长11.64%。全市财政支出完成114230万元,同比增长17.9%。收支相抵略有节余,连续11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随着我市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和支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了较好的保障。其中,支农支出增长17.29%,社会保障支出增长70.41%,科技支出增长20.39%,教育事业支出增长20.61%。 十、城市建设 城市整体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聚集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2003年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全年共投入1.6亿元(不包括开发区),新建道路4条,栽植绿化苗木20万株,续建了污水处理二期工程,新铺供热管线1250米,完成了莲河小区2台15吨调峰锅炉向开发区的迁移工作,新扩煤气用户2480户,热力用户20家,铺装人行道板砖3.4万平方米。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经过一年的努力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2平方公里。省政府已正式命名我市为“山东省园林城市”。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3.5亿元,施工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新建道路18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20盏,增加绿地3万平方米。2003年还启动了畅通工程、城市出入口改造工程、旧城改造工程、重点部位绿化工程、康居工程和污水管网六大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