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3 莱芜市统计局

十一、社会事业

科技:全市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6个,省级科研所1个。全年组织鉴定科技成果53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创历史最高记录,其中莱芜市粉末冶金厂完成的“轿车用高性能水雾化粉末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2项。新批技术贸易机构13家。申请国家专利225项,万人申请量列全省第六位。被省科技厅评为省级优秀民营科技企业3家,截止目前,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34家。全市已有29家企业与86所高等院校、28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协作关系。创建莱芜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取得圆满成功,并确立了10家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

教育:基础教育再上新台阶,全市中、小学招生及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小学招生15765人,在校生达63289人,全市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毕业生升学率100%;全市普通初中招生14077人,在校学生达69939人,初中入学率保持在100%,巩固率达99.5%。

高中教育资源扩大。莱芜一中新校动工兴建,莱芜四中与钢城一中顺利合并,6所普通高中全部创建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全市普通高中招生9146人,在校学生24167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75.6%,比全省高20.1个百分比点。全年向各类各级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6924人,其中本科生2783人,比去年增加628人。

各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404人,在校学生5594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17处乡镇成人技校创建为省级示范学校,办学面100%。全年共培训青壮年农民2.5万人次,引进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15项。高等教育建设步伐加快,今年职业技术学院共招收新生1651人,在校生达4600人。

办学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莱芜一中实验学校、凤城佳联国际学校、徐悲鸿艺术学校,华澳、群星等民办学校相继建成招生,初步形成了国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文化、广播电视:艺术创作繁荣活跃。莱芜梆子《钓鱼人》和歌曲《为了百姓好》参加了省级精品工程的评选。在市地级以上刊物、杂志上发表文艺作品320件,其中获奖作品45件。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市各企事业单位组织举办的文化艺术节、文艺晚会等达600余场次。广播电视部门制作的《莱芜钢铁招商大会》、《开发区成立两周年》等系列专题片,为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重要的思想保证。2003年全市广播电台平均每日播音时间达到16.5小时,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时间110.8小时。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7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和96.26%。年末全市档案馆5个,档案馆馆藏量12.7万卷(册),图书馆馆藏量达13.4万册。

卫生: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25所,其中医院(卫生院)32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8所,妇幼保健机构3所。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994人,其中执业医师1761人,职业助理医师550人,注册护士1637人,万人拥有医生19人。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521张,万人拥有医院床位28张。投资2500万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市妇幼保健院综合门诊楼落成并于2003年6月投入使用。防治非典取得阶段性成果,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全市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谱写了一曲抗击非典的感人乐章,同时开展了“抗击非典,支援北京一日捐”活动,采血582人23.28万毫升,为北京抗击非典献出了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

体育:成功地举办了市第五届运动会,共有36个代表团(队)982名运动员参加,决出金牌348枚、银牌344枚、铜牌283枚,有18个代表团(队)获得金牌,有16人11次打破5项市记录。承办的全省射箭、举重等比赛活动都取得圆满成功。全年在国内的各项赛事中,我市运动健儿共获得35枚金牌、21枚银牌、16枚铜牌,其中国家级比赛金牌7枚、银牌1枚、铜牌2枚;省级比赛金牌28枚、银牌20枚、铜牌14枚,我市竞技体育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稳步推进。2003年我市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体育设施建设,使群众健身条件有了较大改观。新建健身路径4条,一个省级全民健身工程落户我市,群众体育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年末全市共有12.73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5.75万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12.28万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已有8.33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达到100%。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8处,社区服务中心5个,已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乡镇有15个。各种社会福利床位数增至846张。社会福利企业54个,安置残疾人员1265人。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成果。2003年我市加大对城市废水、废气、噪声等综合治理力度,生态建设与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6.3%。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果。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2个,投资额2600万元。

气象:气象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年降水量919.3mm,组织人工增雨10次,增加降水量3460万立方米。围绕农业生产需要,及时、准确地预报了春播、麦收天气情况,同时加强防汛服务,对汛期出现的多次重大天气变化作出准确预报。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23.88万人,40.11万户,年内出生人口11434人,出生率9.23‰,死亡人口7874人,死亡率6.36‰,人口自然增长率2.87‰。计划生育率99.95%。

2003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228元,比上年增长16.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69元,比上年增长14.07%,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068元,比上年增长10.68%;农民人均纯收入3844元,比上年增长6.1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45元,比上年增长4.54%。城乡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年末居民储蓄余额84.77亿元,比年初增加13.46亿元,全市人均储蓄6843元,比年初增加1086元。

注:①公报中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莱芜统计年鉴》为准。

②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产值、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