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一、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2001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75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7项。全年申请国家专利188项,比上年增长72.48%。 气象服务功能继续加强。常规天气预报准确性和关键性、转折性重要天气预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全年共实施人工降雨13次,增加降水量4000万立方米。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共向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5722人,其中本科生1543人,同比增加339人。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全市各类学校418所,专职教师11301人,其中职业技术学院1处,在校生3117人,技工学校2所,在校生1844人,普通中学74处,在校生9.76万人,小学335处,在校生6.2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生升学率达到49.3%。在园幼儿35704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图书馆馆藏量13.5万件,比去年同期增加0.5万件。档案馆馆藏量9.67万册,增加0.17万册。广播电台平均每日播音15小时,比上年增加1小时,电视台平均每周播放117.5小时,与上年持平,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6%。全年共组织专业文艺演出180余场次,组织业余文艺演出30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卫生事业发展平稳,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07个,比上年减少10个,医(卫生)院49所,医(卫生)院床位3479张,比去年增加3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569人,其中医生2417人,护师、护士1581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1年我市有1人获得女子摔跤世界锦标赛冠军,创我市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共获得省以上比赛金牌31枚,银牌23枚,铜牌23枚。群众体育运动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投资50万元,新建体育运动场所4处,新增健身路径1套。 社会保险体系日趋完善。截止2001年度全市共有12.05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6.75万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9.2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3.1万职工参加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实施,全年共发放保障金261万元。 机构改革稳步推进。2001年市直党政机关由45个减至39个,人员编制由913人减至703人。区及区以下机构改革已基本结束。 十二、市场物价 2001年,我市物价总水平平稳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比去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了1.1%,消费品价格指数上升了2.2%。所统计的八大类消费品中,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涨幅最高,比去年上升了10.2%,其次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类服务上升了7.0%,烟酒及用品类、居住类、食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分别上升了2.7%、1.3%、0.9%和0.8%,衣着类和娱乐教育用品类物价水平降低,分别下降1.2%和0.2%。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9.8%。 工业品价格指数持续走低。由第一季度102.20%到第四季度的97.96%,呈逐季下降态势,2001年我市工业品价格指数为99.92%,下降0.08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扬,全年价格总指数为102.5%。 房地产价格指数先抑后扬。其中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一至四季度分别为96.7%、100.8%、100.1%、107.4%,全年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101.25%,比去年上涨1.25个百分点;全年房屋租赁价格指数为101.1%,上涨1.1个百分点;土地销售价格走势平稳,价格指数比上年上升了0.03个百分点。 十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人口123.62万人,增加0.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16万人,增加0.77万人。年内出生人口12635人,死亡人口7361人,人口出生率10.24‰,人口死亡率5.97‰,自然增长率4.27‰。全年迁入人口5469人,迁出人口6455人。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76元,增长9.86%,人均消费性支出5165元,增长7.02%,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3.0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8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3452元,增长6.34%,人均消费性支出1742.18元,增长12.28%,人均居住面积29.93平方米,增加8.64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5097元,增加563元,增长12.42%。劳动就业基本稳定,职工工资稳步增长。年末在岗职工13.8万人,与上年持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951元,比上年增加786元,增长8.58%。2001年全市再就业人员475人,再就业率61.9%。 注:公报中所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幅按可比价格计算。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