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3 莱芜市统计局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整体服务水平提高。共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8312万元,比上年增长39.6%;电话用户达126748户,比1999年增长48%,其中市话用户47937户,农话用户78811户,分别增长33.43%和58.51%,电话普及率达33.5%,比上年提高22.4个百分点;移动通讯增势强劲,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62715户;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发展快速,年末上网用户已达14378户。

六、国内贸易

今年以来,国家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及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引导消费,我市的消费品市场保持了稳中趋旺的运行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03%。分行业看,餐饮业零售额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共实现零售额6.62亿元,同比增长14.88%;其次为批发零售贸易业25.65亿元,同比增长13.27%;制造业和农业生产者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缓慢,比去年同期仅增长1.25%、1.12%。分经济类型看:个体、私营经济增长较快,国有经济增长缓慢。全年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比去年增长13.3%和12.24%,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仅增长6.87%。

七、国际贸易

2000年随着国际经济整体走强,国家相继出台了鼓励出口政策,全市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据海关统计,全市自营进出口总值21483万美元,同比增长55.4%,其中出口16868万美元,增长66.8%;地方自营进出口总值10132万美元,同比增长78.4%,其中出口8171万美元,增长124.7%。出口市场多数集中在亚洲、北美等地;从出口产品结构看,主要有生姜、大蒜等农副产品、纺织品、钢材、机电产品等。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1个,增资项目5个,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126万美元,比去年增长6.4%。

对外经济合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国际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341.46万美元,新设海外企业及办事机构3家,外派人员243人,期末在外人数325人,分别比去年增长16%和23%。

八、财税金融

随着全市经济效益的回升,税源的不断扩大,税收保持稳定增长。全市税收总收入达到10.93亿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比去年同期增长17.02%。其中国税59371万元,地税46852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1.98%、24.98%,农业四税3036万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达到42006万元,同比增长12.53%,其中增值税10291万元,营业税5480万元,企业所得税3041万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60841万元,比去年增长8.15%,其中支农生产支出增长71.83%,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增长193.1%,科技支出增长23.11%,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11.4%,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增长17.1%。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储蓄存款平稳增长,贷款投入增长加快。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77.02亿元,较年初增加7.5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增加1.6亿元,储蓄存款增加3.15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74.13亿元,较年初增加12.47亿元,同比多增1.67亿元。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年实现保险业务总收入14222万元,比上年增长11.55%,其中,保费收入13526万元,增长13.22%;实现保险业务支出5341万元,增长44.59%。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综合服务与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年共投入城建资金10170万元,比上年增长11.6%;年末城市道路长度达到188公里,比上年增加9公里;绿化覆盖面积872公顷,比去年增加131公顷。全年供水量5135万立方米,供热总量26万吨,集中供热面积210万平方米,供气总量1252万立方米。全市拥有公共汽车运营辆数达到384辆,比去年增加137辆,客运总量达1685万人次,比上年增加97万人次。年末有污水处理厂3座,日污水处理能力4.9万立方米。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成效。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均为100%,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面、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也达到100%。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

十、社会事业

2000年我市大力贯彻科技兴莱战略,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科技转化步伐,全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65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项;有2个科技项目(陶瓷复合刀具、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被列为国家“863”计划;被省政府列入全省三大特色新材料(粉末冶金、磁性材料、陶瓷刀具)生产基地。全年申请国家专利109项,比1999年增长51.39%。

气象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常规天气预报准确率和关键性、转折性重要天气预测预报水平进一步提高。为缓解旱情,增加淡水存蓄量,共实施人工降雨23次,增加降水4000余万立方米。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全年共向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2932人,其中本科生1204人。各类学校达到437所,专任教师达到11442人;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生1437人;技工学校2所,在校生1929人;普通中学66处,在校生9.66万人;小学364处,在校生6.9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职业技术教育取得新突破,莱芜市职业技术学院成立。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设施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全市卫生机构达217个,医(卫生)院49所,医(卫生)院床位3444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714人,其中医生2528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图书馆馆藏量达13万件,档案馆馆藏量9.5万册。广播电台平均每日播音14小时,电视台平均每周播放117.5小时。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年共组织文艺演出150余场次。

体育事业捷报频传。全年共获得省级以上比赛金牌30枚,银牌22枚,铜牌20枚。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体育设施显著改善,共投资1000多万元,新改建体育健身场所30多处,健身路径9套。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共有12.03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6.71万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10.31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实施。

十一、市场物价

受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影响,我市的物价水平呈回升趋势。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创新高。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自4月份由降转升,一直呈稳步回升态势,其中6月份较去年同期上涨4.7%,9月份上涨2.9%,12月份上涨5.8%。全年消费品价格总指数达到101.8,所统计的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中,服务消费类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比上年上涨了17.7%。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8.4,下滑趋势逐渐减缓,比前三季度分别回升2.3、0.5、0.3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人口123.19万人,增加0.6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39万人,增加0.54万人。年内出生人口14430人,死亡人口7680人,人口出生率11.75‰,人口死亡率6.25‰,人口自然增长率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