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3.9亿元,增长19.0%。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13.3亿元,增长19.8%。大项目对投资增长支撑力度增强。计划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16个,完成投资194.6亿元,增长23.5%。以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生产条件和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投资项目明显增加,完成投资23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7%,提高13.6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支柱作用明显。工业投资完成340.8亿元,增长23.2%,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66.4%。冶金业、化工业、机械电子业和轻纺业等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完成投资17.3亿元、35.4亿元、99.7亿元和73.7亿元,分别增长80.1%、30.9%、26.6%和36.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38.6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项目615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28.0%;新增固定资产265.6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1.7%。固定资产投资率由上年的52.4%上升到52.7%,提高0.3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健康发展。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2.4亿元。全年商品房屋施工面积358.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10.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21.4万平方米,增长18.5%。商品房销售额22.2亿元,增长28.0%。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增长迅速。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208.7亿元,增长16.7%,市场份额为65.6%;农村109.5亿元,增长15.5%,市场份额为34.4%。餐饮业32.7亿元,增长23.3%,提高8个百分点;批零业273.8亿元,增长15.7%,提高0.5个百分点。 热点消费继续升温。全市32类商品中,汽车类,通讯器材类、食品、饮料、烟酒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都大幅度增长,其中:汽车类实现零售额4.2亿元,同比增长84.5%;通讯器材类实现1.4亿元,同比增长24.7%;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13.5亿元,同比增长45.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10.9亿元,同比增长21.2%;家具类实现1.8亿元,同比增长33.5%。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生产增长明显。全市等级公路通车里程12150.4公里(含农村),比上年增加511.5公里,公路密度162.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公路货运量6083万吨,货运周转量32.2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3.8%和26.2%;客运量4608万人,客运周转量28.1亿人公里,分别增长19.5%和16.0%。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6.0%,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3亿元,电信业务总量15.4亿元,分别增长16.5%和15.9%。年末固定电话户数125.1万户,下降0.4%;移动电话144.6万户,增长35.3%;上网用户52.4万户,增长50.1%,其中宽带用户9.3万户,增加2.6万户。 七、对外经济、旅游 对外贸易加快发展。2006年,全市完成进出口贸易总值9853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3%,提高9.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8752万美元,进口29779万美元,分别增长26.2%和49.0%,提高5.2个和16.5个百分点。按出口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49941万美元,增长29.0%,占出口总值的72.6%;加工贸易出口18717万美元,增长20.9%,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7.2%。在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63160万美元,增长26.1%,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品12429万美元,增长20.1%,占工业制成品的19.7%;机电产品13024万美元,增长2.1%,初级产品5592万美元,增长27.5%。农副产品出口6480万美元,增长24.6%。 利用外资高速增长。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83个,合同外资额11727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0.1%。实际利用外资79647万美元,增长51.0%, 对外劳务合作富有成效。全年签订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34689万美元,完成营业额22864美元,外派各类劳务和研修生9229人次,期末在外人员17223人,分别比上年增长88.0%、51.7%、65.2%和25.9%。 旅游业发展形势良好。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244.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7.6亿元,分别增长23.1%和32.0%。其中:国内游客1232.2万人次,旅游收入83.4亿元,分别增长23.1%和31.7%;国外游客12.6万人次,增长28.7 %,旅游外汇收入5267万美元,增长40.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跨上新台阶。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全年实现51.7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30.3%,其中各项税收36.1亿元,增长33.2%,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9.8%,提高1.55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8.0亿元,营业税6.4亿元,分别增长23.4%和28.4%。国、地两税实现收入69.8亿元,增长25.5%,其中,国税42.6亿元,地税27.2亿元,分别增长21.4%和32.6%。财政支出项目重点突出。全市地方财政支出78.1亿元,增长22.5%;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增长30.3%,科技三项费用增长14.6%,教育支出增长14.5%,科学支出增长35.4%。 金融业平稳运行。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750.0亿元,比年初增长17.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67.6亿元,增长16.4%。各项贷款余额为485.0亿元,比年初增长13.7%。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工业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截止到年末,全市工业贷款余额111.2亿元,比年初增长24.2%。贷款结构比较合理,短期贷款306.9亿元,中长期贷款132.9亿元,分别占全部贷款的63.3%和27.4%。 保险业务继续扩大。全市保险公司已发展至16家,比上年增加3家,分支机构达到53个,增加6个。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财险收入3.9亿元,增长25.2%;人身险收入13.1亿元,增长7.9%。全年赔付额5.1亿元,增长63.8%。 九、科技、教育 科学研究取得新成果。全市获奖科技成果152项,比上年增加12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3项,增加3项;省级科学进步奖49项,增加9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00项。科研产业机构建设不断加强。截止到年末,全市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8家,增加5家;国家“863”科技成果产业基地2家,与去年持平。专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180件,比上年增长45.7%,专利授权448件,增长52.4%。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57家,高新技术产品1107个,增加105个,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值359.4亿元,增长30.4%。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3.8%,提高2.0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2006年,我市普通高校共招生2.6万人,在校生8.1万人;234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3.7万人;675所小学在校学生30.7万人。全年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5.3%,高考录取率71.6%,分别比上年提高0.3、4.4和0.6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