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3 泰安市统计局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投入污染治理资金1.5亿元,增长96.8%;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64.6平方公里,增长56.0%;环境噪声达标区33.8平方公里,增长66.5%。全市工业废水处理率、达标率分别为79.0%和34.9%,废气净化处理率93.2%,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9.5%。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0.5万人,在校生1.5万人。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195所,在校生7.6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达到62.2%,其中普通中专19所,在校生2.3万人,增长9.5%。普通高中在校生为4.6万人,增长4.5%;普通初中在校生为32.0万人,增长2.9%;小学在校生58.2万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4%,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8%,提高0.02个百分点;在园儿童达13.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704人。成人教育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培训网络。成人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1668人,在校学生4081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2.0万人。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46.6万人次。

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有各类医院及卫生院158所,医院病床1.2万张;全社会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万人,增长6.3%,其中医生6976人,增长5.4%;护师3129人,增长1.8%;护士2079人,增长11.8%。中医事业发展加快。中医科病床758张,中医医院卫生技术人员1312人。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各种艺术表演团体3个,当年创作并演出新剧目1个,全市共计演出266场;艺术表演场所7个,座席数0.7万个,各种演出0.6万场次;公共图书馆7个,总藏书量49万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7个,举办各种展览及艺术活动127次;档案馆7个,馆藏总量28.7万卷(册)。全市共有广播电台3座,电视台3座,有线电视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全市广播电台平均日播音时间达到30小时50分,电视台平均周播时间达125小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95%和99.77%。体育工作连创佳绩。全省“希望杯”比赛,在13个项目比赛中夺得金牌37枚,有7个项目进入团体全省前六名。全国第八届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有17人进入决赛,获1枚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我市被授予省级“参加奥运会,备战八运会”做出突出贡献奖先进单位,有6个单位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

十二、市场物价

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3.4%,均低于计划调控目标。从结构来看,食品价格涨幅明显回落,成为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回落的最主要因素。食品类价格仅比上年上升2.5%,涨幅比上年回落9.4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下降1.1%,鲜菜下降10.4%,鲜蛋下降26.4%。居民消费品价格有升有降,总体水平呈现平稳。衣着类上升1.7%,家庭设备及用品上升0.8%,医疗保健上升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上升0.6%,交通及通讯工具下降5.7%。服务和居住价格涨幅较高,全年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7.4%,居住价格上涨9.4%。

十三、居民生活与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7元,比上年增加378元,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2406元,比上年增加228元,增长10.5%。城乡居民消费投向趋于多元化,实际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851元,比上年增长13.3%。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393元,比上年增长7.1%。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12.7平方米和24.2平方米,分别比上年提高1.6平方米和1.7平方米。到1997年末,全市城、乡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分别为99台和23台、电冰箱84台和7台、录放机19台和4台、洗衣机73台和6台、电风扇181台和132台、照相机40架和4架、摩托车34辆和24辆。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工资水平提高。1997年末县及以上职工人数达59.9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职工工资总额34.5亿元,比上年增长8.9%;职工平均工资5906元,增长6.5%。私营企业3141户,增长16.3%;从业人员4.1万人,增长8.9%。个体劳动者15.7万户,增长2.5%;从业人员35.2万人,增长2.8%。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大的进展。全市建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年投放保障金207.9万元,保障城乡贫困群众6100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稳步发展。全市有120万适龄农民入保,共收取保费564.5万元,积累基金总额达2.0亿元,3094名农民领取了养老保险金。救灾工作扎实有效,累计发放救灾款443万元。

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市人口出生率10.3‰,死亡率6.5‰,人口自然增长率3.8‰,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32.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0.9万人。全市年末人口性别比为103.9%。

注:(1)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综合、工业部分数字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