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成效显著。全市已有80多家企业应用了CAD技术,实现了设计现代化,有5家企业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CAD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农业设施栽培等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设施蔬菜面积占总蔬菜面积的66%,畜禽、水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达到总饲养量的31%。 民营科技快速发展。新审批民营科技企业126家,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150家,其中有4家企业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科技企业重点联系单位,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6家,占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59%。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全年泰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完成投资5.4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新增城市道路面积40.4万平方米。公交运营车辆达到272辆,增加47辆;市内出租车1260辆。城区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31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为100%。集中供热面积达54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万平方米。新增供气能力44万立方米。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增公共绿地面积54.5万平方米;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万立方米/日。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我市按时按标准关闭了4家企业的年产2万吨及以下的草制浆生产线,削减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0.86万吨,占全市工业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的23%。泰城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平均值0.198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4%,大气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0.044毫克/立方米,下降18.5%,大气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0.034毫克/立方米,下降10.5%,已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本年投入污染治理资金3亿元。建成烟尘控制区达64.6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33.8平方公里。全市工业废气二氧化硫达标率61.1%,工业废气烟尘达标率63.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9.7%,工业废水达标率86.9%。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市普通高等学校5所,招收本专科学生1.7万人,在校生4.1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8所,在校生6.9万人,其中普通中专9所,在校生1.9万人。普通高中36所,在校生7.9万人,增长21.5%;普通初中198所,在校生32.1万人,减少6.1%;小学1166所,在校生32.0万人,减少20.0%。幼儿园895所,在园儿童达5.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80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8.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7.3%;高考录取率59%。 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207所,拥有病床1.4万张,其中医院及卫生院156所,拥有病床1.3万张。全社会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9万人,其中医生8113人,比上年末增加235人;护师4146人,增加241人。全市中医医院拥有病床1029张,比上年末增加152张;中医医院卫生技术人员1282人。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各种艺术表演团体3个;艺术表演场所7个;有10项作品获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公共图书馆7个,总藏书量37.4万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7个;档案馆7个,馆藏总量39.5万卷(册)。全市共有广播电台1座,节目4套,电视台1座,节目6套,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拥有有线电视光缆1879公里。全市广播电台平均日播音时间达到50小时35分,电视台平均周播时间566小时45分,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7.9%和96.0%。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参加的省以上比赛中,其中有19人22项次进入单项比赛前8名,8人17项次获得国内单项比赛冠军;在省“希望杯”比赛中,取得34枚金牌;在九运会比赛中,我市有11人13项进入比赛奖励名次,其中,获得金牌3枚、银牌1枚,另有7项获得4至9名。积极承办各类大型比赛,圆满完成了两场“足协杯”主场比赛和一场中韩足球友谊赛的承办工作,完成了“山东省男子举重锦标赛”、“山东省青少年篮球锦标赛”、“山东省武术散手锦标赛”、“山东省乒乓球俱乐部联赛”、“山东省应届高中毕业生田径达级赛”、“第十届娃娃杯乒乓球比赛”和泰安庙会“全国武术擂台赛”等省以上比赛的承办工作。体育彩票发行工作开创新局面,成功地完成了1200多万元即开型体育彩票、电脑彩票和足球彩票的发行工作,筹集彩票公益金130多万元。 十二、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稳定在较低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升0.1%;农产品成交价格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2.8%;服务项目价格上升4.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3.9%。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中,有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五类下降,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三类上升。 十三、居民生活与人口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115元,比上年增长12.5%。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5265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居住支出为650元,增长27%,娱乐教育文化支出为791.2元,增长13.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生活质量提高,2001年恩格尔系数为31.3%,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15.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 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56元,比上年增加174元,增长6.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78元,比上年增加190元,增长12.8%,其中,交通与通讯支出97元,增长42.6%,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70元,增长4.8%,居住支出228元,增长9%。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4.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7平方米。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工资水平有较大提高。2001年末,全市在岗职工人数47.7万人(不包括乡办、村办、私营和个体),比上年减少2.1万人,下降4.1%。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290元,增长19.1%。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42%,城镇登记失业率3.1%。 社会福利、救灾工作成效显著。全市119处敬老院供养老人4772人,集中供养率50%。全市社会福利企业168处,有残疾职工3902人。全市销售福利彩票9373万元,其中电脑福利彩票8133万元。全市累计向灾区拨发救灾款1190万元,救济灾民13.8万人,转移安置群众3.2万人。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市人口出生率10.3‰,死亡率5.9‰,人口自然增长率4.4‰。年末总人口为543.1万人,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3.4%。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65.2万人,占总人口的30.4%;农业人口377.9万人,占总人口的6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