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济宁市统计局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创新思路、把握关键,破难攻坚、真抓实干,社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居民生活进一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经济发展

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6.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57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696.4亿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396.22亿元,增长15.8%。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20.29亿元,增长13.8%;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103.77亿元,增长13.7%,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4.49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对GDP贡献率分别为5.6%、63.4%和31.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3.7:55.0:31.3,与2004年相比,一产下降1.1个百分点,二产提高2.3个百分点,三产下降1.2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5748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956美元),比上年增加269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8%。

农业

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三农”中心工作,继续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好发展态势。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46.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农业产值177.53亿元,增长18.7%;林业产值5.36亿元,下降5.7%;牧业产值133.11亿元,增长13.0%;渔业产值22.40亿元,增长10.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37亿元,增长11.6%。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林、牧、渔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54.7:1.9:34.6:6.9:1.9,各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种植业结构得到改善。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0.6千公顷,粮食总产350万吨,比上年增长1.3%,单产达到445公斤/亩,增长1.1%,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76千公顷,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51:49。设施农业有较快发展。全市塑料大棚发展到10.72万个,比上年增加0.24万个。蔬菜瓜果面积达到318千公顷,增长24.7%。其中名优稀特蔬菜瓜果面积达到88千公顷,占蔬菜瓜果面积的25.6%,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全年新增造林面积17.4千公顷,较上年减少11.4千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达到138.4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3%。畜牧业生产克服“禽流感”的不利影响,仍保持较快增长,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6.12万吨、55.05万吨和7.48万吨,分别比去年增长15.1%、8.7%和31.3%。水产养殖面积47.7千公顷,比去年增长11.4%。水产品产量30.47万吨,增长14.8%。

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87.24万千瓦,增长5.2%;农用拖拉机9.28万台,增长3.3%;农用汽车0.82万辆,增长9.3%;大型联合收割机0.33万台,增长13.8%。全年机耕面积达到489.7千公顷,小麦机播面积262.99千公顷,小麦机收面积259.52千公顷,占小麦收获面积的92%。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44.78万吨。农村用电量17.09亿千瓦小时,增长12.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438.78千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84.2%。机电井累计达到13.41万眼,其中已配套11.71万眼,配套率达到87.3%。

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上年的1078家发展到1559家,增加481家。工业完成增加值542.5亿元,增长29.6%。其中,国有企业84.7亿元,增长18.6%;集体企业15.4亿元,增长33.0%;股份合作制企业10.6亿元,增长30.5%;股份制企业352.4亿元,增长38.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3.7亿元,增长35.0%;其他经济类型企业25.7亿元,增长60%。轻工业增加值139.1亿元,增长43.0%;重工业增加值403.4亿元,增长24.3%。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25.6:74.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累计实现产值327.9亿元,同比增长39.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2.4%,比上年增加3.4个百分点。

运行质量继续改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03.3亿元,增长35.6%;利税204.7亿元,增长41.0%;其中利润126.3亿元,增长46.7%;亏损面为7.6%,下降3.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94亿元,下降13.2%。总资产贡献率15.9%,提高1.5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4.3%,下降2.3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9.5%,提高0.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3次,与去年持平;全员劳动生产率109216元/人,增长21.8%;产品销售率97.6%,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8.8%,提高17.42个百分点。工业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49家,增加20家。

建筑业

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经济效益明显好转。资质以上建筑企业295家,新增9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0.69亿元,增长8.2%;实现利税6.80亿元,增长6.3%。期末从业人员15.72万人,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70414元/人。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308.5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03.9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率46.1%。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7.1亿元,增长31.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8.6亿元,增长30.3%,其中,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85.8亿元,增长27.6%,农村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52.8亿元,增长34.2%。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5.9亿元,增长39.9%;第二产业投资419.8亿元,增长28.0%,其中工业投资406.5亿元,增长32.3%;第三产业投资202.8亿元,增长45.1%。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4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0.3亿元,其中,太阳纸业25万吨高档铜版纸、胜利股份一期、小松叉车、欧化日棉、阳城煤矿、梁宝寺煤矿、汶上义桥煤矿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全年在建项目3606个,其中,新开工建设项目3193个,竣工项目1181个;在建项目总规模达到1155.3亿元。

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平稳运行。房地产开发投资39.8亿元,增长8.4%。商品房开发和竣工均出现持续增长势头。全市房地产开发量658.1万平方米,增长40.4%;房屋竣工面积144.1万平方米,增长34.2%;商品房销售面积99.67万平方米,下降4.6%。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90.3万平方米,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90.6%。个人购房比重继续提高,达到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