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2 济宁市统计局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在参加全国比赛中,获金牌5枚,银牌2枚,铜牌5枚;在参加全省比赛中,获金牌38枚,银牌47枚,铜牌66枚。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在全省继续保持较好位次。

四、城乡建设和管理

城市建设

城市化进程加快。“绿亮清”工程继续实施,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高。济宁市区建成面积51.56平方公里。济宁市区绿化工程完成建设投资5482万元,绿化覆盖率达到39%,人均拥有公共绿地9.66平方米。明亮工程完成投资933万元,安装和改造35条道路的路灯共计855盏。清洁工程完成投资6200万元。市区污水处理工程完成投资1993万元。济宁市区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迅速。日供水能力达到60万立方米/日,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用气普及率达到72%,集中供热面积552万平方米,新增60万平方米。新增公交车辆97辆,增加延伸线路2条。济宁市区年内新修道路2条,维修25条,全年新增道路15公里,面积10.58万平方米,道路总长度达399.31公里,排水管道长度为381.94公里,密度为7.4公里/平方公里。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共完成环保投资14.41亿元,其中城市建设环保投资8.7亿元,“三同时”环保投资1.58亿元,老污染源治理投资3.61亿元,微山湖湿地生态建设及塌陷地复垦投资0.52亿元。环境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合格率及执行合格率均为100%;完成限期治理项目81个,关停污染重、能耗高、浪费资源的企业15家。环境污染得到进一步控制,全市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各主要河流、湖库COD浓度较上年下降11%,城市饮用水源达标率达到100%;市区空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大气污染指数为71,全年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天数为340天,比上年增加5天。

五、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805.78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12.64万人,女性人口393.14万人;乡村人口595.41万人,城镇人口210.3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82万人,出生率为10.97‰;死亡人口4.56万人,死亡率为5.67‰;全年净增加人口3.4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30‰。

居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全年人均总收入11557.82元,增长12.7%。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10739.39元,比上年增加1237.18元,增长13.0%;人均消费支出6764.79元,增长12.3%。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7.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28.16元,比上年增加479.93元,增长13.16%;人均生活费支出2520.4元,增长12.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8.1%。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1.2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0.1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1平方米。

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稳定,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0万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3.8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7.08万人,征缴养老保险金9.18亿元。为8.39万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保险金7.55亿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0.1万人,征缴失业保险金1.24亿元。为16915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2696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9万人,征缴养老保险金6.1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2%。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初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3.9万人,收缴基本医疗保险费4.2亿元,支付医疗保险费3.05亿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5年末全市各类可提供食宿的收养型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5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23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119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3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72亿元,接受社会捐赠2113.1万元。

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低保为主体、临时救济为补充、社会互助为辅助、优惠政策相配套、基层社区组织为依托的“五位”一体社会救助体系。2005年全市城市低保对象2.18万户、5.17万人,发放低保金4713万元;救助农村低保对象1.89万户、3.88万人,发放求助金1125.5万元;供养农村五保2.23万人,2005年投入供养资金3558万元。

注:1、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增加值指标为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省统计局核定的年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