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3 泰安市统计局

九、科学技术

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共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96项,其中国家级24项。全年取得市以上重要科技成果275项,129项科技成果获省、市科技奖励,其中,省科技进步奖14项,省星火奖3项。科技信息网络一期工程建设8个网络节点,培植76个工作点。全年申请专利246件,完成科技、专利信息检索查新160项,专利代理110件。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进区企业57家。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全年市、县两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比上年增长33.8%,其中市直增长45.8%;科技贷款2.3亿元;争取项目补助经费拨款446万元;建立了1500万元的高新技术发展基金。

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突出。全市科技贡献率达49.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6亿元。通过组织实施科技示范工程,推动了优势产业的发展,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8%、90%,共创建良种产业化开发样板700余个;全国CAD应用工程培训网络泰安基地已初具规模,应用CAD的企业发展到30余家;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技术贸易机构80家,全市累计达到726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实现产值24亿元,技工贸收入24.6亿元。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泰城建设日新月异。泰城西区开发建设陆续展开,集标志性、景观性于一体的泰山大街工程建成通车。全年新增城市道路面积24.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倍;建城区面积达39平方公里,增加1.9平方公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完成投资1.7亿元,增长76.7%;公交运营车辆达到255辆,比上年增加7辆;市内出租车达到1621辆,增加341辆。城区供水总量6173万立方米,增长6.7%;日综合生产能力26万立方米,与上年持平。煤气和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增加,气化率在95%以上;城市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2平方米;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2.9%。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一控双达标”取得较大进展,完成了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12项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全市369个工业污染源中已有318个实现达标排放,达标率为86.2%。其中,85个废水污染源中有84个达标排放,达标率为98.8%;284个废气污染源中有234个达标排放,达标率为82.4%。全市投入污染治理资金5779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达64.6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33.8平方公里。全市废气净化处理率97.5%,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0.6%,工业废水处理率97.0%、达标率74.8%。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市普通高等学校5所,招收本专科学生0.8万人,在校生2.2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01所,在校生7.5万人,其中普通中专17所,在校生2.5万人,增长3.1%。普通高中在校生为5.2万人,增长15.2%;普通初中在校生为32.9万人,增长8.8%;小学在校生49.9万人,减少14.3%。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在园儿童达7.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750人。市属成人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1801人,在校学生3578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学生4747人,在校生1.4万人。

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有各类医院及卫生院217所,拥有病床1.4万张。全社会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8万人,其中医生7675人,比上年末增加448人;护师3751人,增加257人。全市中医医院拥有病床867张,比上年末增加17张;中医医院卫生技术人员1228人,增加74人。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各种艺术表演团体3个;艺术表演场所7个;有两项作品获省第五届精品工程奖;公共图书馆7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7个;档案馆7个,馆藏总量35.9万卷(册)。全市共有广播电台3座,电视台3座,有线电视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拥有有线电视光缆814公里。全市广播电台平均日播音时间达到39小时30分,电视台平均周播时间147小时35分,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5%和96.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向省以上优秀运动队输送50多名优秀运动员,在参加国内外各类比赛活动中,有16人次进入录取名次,其中,有5人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冠军,1人获得第三名,1人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米跳板冠军。全市有10人被评为一级教练,7人被评为二级教练,2人被评为三级教练。

十二、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稳定在较低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升2.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8%;生活费用价格下降1.0%;农产品成交价格下降10.7%。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中,有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工具五类下降,分别下降3.7%、3.0%、0.4%、1.3%和5.6%;服务项目、居住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三类消费价格上升,分别上升30.3%、3.2%和0.5%,成为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

十三、居民生活与人口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84.5元,比上年增长9.6%。居民消费倾向有所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3925.7元,比上年增长7.6%。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高档耐用品、医疗、娱乐教育文化、交通通讯等方面的需求仍呈现旺盛的势头。全年人均食品支出1464.8元,比上年下降2.8%;衣着消费支出515.8元,下降1.4%;家庭设备用品支出377.3元,增长34.1%;医疗保健支出227.4元,增长26.3%;交通通讯支出232.4元,增长6.4%;娱乐教育文化支出517.3元,增长12.0%;居住支出377.2元,增长13.2%。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13.7平方米,比上年提高0.9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彩电104台、电冰箱88台、洗衣机69台、照相机53架、摩托车49辆、影碟机33台、空调器10台、微波炉10台、电脑6台、淋浴热水器53个。

农民收入有所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50元,比上年增加65元,增长2.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63元,比上年减少179元,下降10.3%。其中,食品支出813元,下降6.3%;衣着支出105元,下降7.1%;居住支出204元,下降38.7%;耐用品支出108.2元,增长14.0%;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54元,增长1.2%。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4.1平方米,与上年持平。全市每百户农民拥有彩电39台、电冰箱9台、摩托车39辆、洗衣机8台、照相机7架。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1999年末,全市在岗职工人数53.9万人(不包括乡办、村办、私营和个体),比上年减少1.9万人,下降3.4%。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1.6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898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在3%以内。

社会福利、救灾捐赠工作成效显著。全市138处敬老院供养老人5031人,集中供养率50%。全市社会福利企业234处,职工1.2万人,其中残疾职工5242人。全市累计向灾区捐赠款物价值470万元,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90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