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济宁市统计局

济宁市统计局

(2005年1月23日)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同心同德,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全市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结构优化、亮点增多、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经济发展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2.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57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568.85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增加值380.74亿元,增长14.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3.8:51.6:34.6,一产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二产提高2.6个百分点,三产下降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外贸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成效显著,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各级政府把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加之有利的气候条件,农林牧渔业均有较大增长。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00.88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2%。其中:农业产值149.54亿元,增长19.5%;林业产值5.68亿元,增长23.8%;牧业因价格因素增幅较大,完成产值117.8亿元,增长29.7%;渔业产值20.35亿元,增长40.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5亿元,增长4.1%。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林、牧、渔增加值比例为55.1:2.3:35.5:7.1,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4.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各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种植业结构得到改善。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34.3千公顷,粮食总产345.72万吨,比上年增长6.8%,单产达到439.6公斤/亩,增长13.8%,创近年来历史最好水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22.1千公顷,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54.9:45.1。设施农业有较快发展。全市塑料大棚发展到10.48万个,比上年增加1.54万个。

林业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增造林面积28.8千公顷,较上年增加9.2千公顷,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128.4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2%。渔业、畜牧业主要产品产量实现稳步增长。全市水产养殖面积42.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6.0%。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52.9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0%;农用拖拉机8.98万台,增长7.2%;农用汽车0.75万辆,增长2.7%;大型联合收割机0.29万台,增长16.0%。全年机耕面积达到489.17千公顷,小麦机播面积233.4千公顷,小麦机收面积232.69千公顷,占小麦收获面积的96.0%。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38.88万吨。农村用电量15.2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3.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440.53千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84.4%。机电井累计达到13.58万眼,其中已配套11.70万眼,配套率达到86.2%。

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结构继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上年的769家发展到1078家,工业增加值完成408.5亿元,增长32.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67.3亿元,增长42.6%;集体企业12.3亿元,增长16.8%;股份合作制企业9.0亿元,增长18.9%;股份制企业252.6亿元,增长39.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5.4亿元,增长15.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22.3亿元,增长98.9%。轻工业增加值110.6亿元,增长33.6%;重工业增加值297.9亿元,增长31.8%。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27.1:72.9。

运行质量不断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70.4亿元,同比增长43.2%;利税159.3亿元,增长53.6%;利润93.6亿元,增长53.2%;亏损面为11.13%,上升2.6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3.45亿元,增长261.8%。总资产贡献率15.02%,提高3.3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6.59%,提高0.2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8.6%,下降1.3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22次,加快0.26次;全员劳动生产率93396元/人,增长29.1%;产品销售率97.5%,提高0.1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7.55%,提高25.4个百分点。工业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29家,增加26家。

建筑业

建筑市场发展较快。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73.55亿元,增长5.2%。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66912元/人。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05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2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率21.1%。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8亿元,比上年增长42.7%。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90亿元,增长45.2%。基本建设投资383.8亿元,增长47.5%;更新改造投资52.4亿元,增长15.6%;房地产开发投资40.96亿元,增长62.9%。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14.2亿元,增长68.7%;第二产业投资334.3亿元,增长45.9%,其中工业投资316.8亿元,增长46.2%,煤炭工业投资81.1亿元,增长27.5%,电力工业投资26.5亿元,增长39.5%;第三产业投资141.5亿元,增长43.3%。全年在建项目3348个,竣工项目1189个,在建项目总规模达到906.4亿元。

房地产业

房地产市场供销两旺。商品房竣工、销售均出现持续增长势头。全市房地产开发量48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5.3%;商品房销售面积10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01.4万平方米。个人购房比重继续提高,达到91.4%。

交通运输

社会运输能力提高,货运量发展平稳。全市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1.27亿吨,比上年增长1.3%,货物周转量47.26亿吨公里,增长8.6%;客运量4538万人,增长18.0%,客运周转量31.4亿人公里,增长17.6%。内河航运完成货运量1445万吨,增长195.5%;货物周转量94.89亿吨公里,增长202.6%。

邮电通信业

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72.77万门,增长5.5%;农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09.44万门,增长7.8%;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23.51万门,与去年基本持平。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96亿元,增长11.1%。其中电信业务量16.62亿元,增长11.4%,邮政业务量2.34亿元,增长9.6%。全市市内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62.19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4.19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达到90.33万户,增加12.7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5.03万户,增长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