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市场物价 市场物价出现波动,后期上升势头减缓。市区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升2.3%。食品价格上涨7.5%,其中粮食上涨25.2%,肉禽及制品上涨13.7%,蛋上涨20.7%,鲜菜下降8.8%,交通通讯价格下降0.2%,家庭设备及个人用品类下降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7%,居住价格上涨0.2%。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4.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9.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13.0%。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8亿元,增长16.5%。其中县及县以上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24.3亿元,增长20.1%;县以下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9.5亿元,增长6.3%。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39.3亿元,餐饮业零售额41.2亿元,分别增长16.8%和18.3%。在全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197.7亿元,增长13.2%,所占比重为67.3%。城乡集贸市场稳步发展。年末全市超亿元商品交易市场达到16处。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到24.3万户,增长20.7%。其中民营企业2.02万户,增长30.1%;个体工商户22.3万户,增长20.1%。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23.22万人,增长20.2%;注册资金247.46亿元,增长36.5%;上交税金39.92亿元,增长45.3%。 财政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4.06亿元,比上年增长24.4%,财政支出完成73.23亿元,增长19.3%,财政收支基本保持平衡。 金融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78.89亿元,比年初增加115.4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8.10亿元,增加57.1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43.76亿元,增加72.81亿元。银行现金收入2475.85亿元,增长30.2%;银行现金支出2493.36亿元,增长30.5%;全年货币净投放17.51亿元,比上年增加8.53亿元。 保险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截止2004年底,全市累计保险金额1208.85亿元。其中人身险保险金额为395.7亿元,财产险保险金额813.15亿元。全年各类保费收入18.81亿元,增长16.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82亿元,增长42.6%;人身险保费收入13.98亿元,增长9.1%。全年累计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3.93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2.94亿元,增长41.1%;人身险赔给付金额0.99亿元,增长2.3%,赔给付率20.9%。 二、改革开放 企业改革 各类企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累计完成2363户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其中组建企业集团55户,股份有限公司28户,有限责任公司724户,股份合作制264户,出售870户,兼并58户,破产650户,租赁286户,全市累计退出企业2178户,退出国有(集体)资产337.02亿元,占原国有(集体)资产总额的72.5%。目前全市上市公司已发展到5家(鲁抗、山推、兖州煤业、太阳纸业、圣旺药业),新增了2家。 对外经济与合作 对外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44442万美元,增长43.6%。其中出口82475万美元,增长54.7%,进口61967万美元,增长30.9%。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新批办外商投资项目160个,增长17.7%,合同利用外资109346万美元,增长84.4%,实际利用外资41226万美元,增长105.0%。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持续稳步增长。全年承包工程合同金额1090万美元。劳务输出1470人,增长66%。年末在境外劳务人数2866人,增长62.1%。 旅游经济 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共接待境外旅游者1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3.3%,创汇收入1646.9万美元,增长122%;国内旅游人数1015.9万人次,增长43.4%;国内旅游收入61.32亿元,增长74.8%。全年旅游社会总收入62.69亿元,增长72.7%。2004年我市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96.98亿元,比上年增长46.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9.02%,提高3.11个百分点。实施科技计划项目40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2项,省级99项,市级260项。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共取得重要科研成果156项,有113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25项获省科技进步奖,88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全市申请专利523项,专利授权318项。10项专利获第七届山东省专利奖。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3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131家,市级69家。民营科技企业达到94家。建立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处国家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基地发展到42处,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15处。科技企业孵化器7处,孵化面积30万平方米,孵化项目达到360多个。全市技术贸易机构841家,从业人员7381人。签订技术合同599项,合同金额1.84亿元。 教育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4.5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2.09万人;普通高中72所,在校学生16.88万人;职业(成人)中学(中专)54所,在校学生6.52万人;初级中学354所,在校学生43.55万人;小学1573所,在校学生56.6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8%。学前教育及特殊教育有新的发展。 文化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2个,艺术表演场所13个,公共图书馆11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6个,纪念馆3个,文物保护机构22个。文化出版业进一步繁荣。全年共出版各类刊物10种,报纸8种。广播电视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3.4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卫生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现有各类卫生机构1351个,卫生事业统一登记机构301个,其中医院101个,卫生院139个,专科防治院(所、站)17个,卫生防疫机构14个,妇幼保健机构12个,高等医学院校1个,中等医学教育机构7个。年末各类卫生人员2532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1390人,医疗床位15433张。全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3.15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7人,拥有病床1.9张。农村村级医疗点4720处,占行政村的80.6%,共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1844人。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在参加全国比赛中,获金牌8枚,银牌12枚,铜牌10枚;在参加全省比赛中,获金牌25枚,银牌45枚,铜牌48枚。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在全省继续保持较好位次。 四、城乡建设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