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2 威海市统计局

利用外资成绩显著。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858项,增长33.6%;批准利用外资额34.47亿美元,增长114.1%;实际利用外资额11.24亿美元(新口径),增长38.8%。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全年新签订劳务输出合同额13022万美元,增长2.9%;完成营业额11011万美元,增长32.7%。外派劳务4509人次,增长4.4%;期末在外人数8902人,增长21.1%。

对内招商引资发展迅速。2004年引进国内资金154.6亿元,增长60.2%;全年引进内资项目625个,其中引进亿元以上内资项目80个,实际到位资金77亿元。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66.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1.33亿元,分别增长19.63%和35.61%。其中:国内游客854.75万人次,旅游收入67.1亿元,分别增长27.7%和36.6%;国外游客12.17万人次,增长36.43%,旅游外汇收入5096.9万美元,增长21.24%。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财政总收入84.24亿元,增长40.7%,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64亿元,按同口径计算,增长42.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8.52亿元,增长24.2%。

金融形势稳定。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604.08亿元,比年初增长14.4%;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94.88亿元,比年初增长10%;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420.12亿元,比年初增长11.8%。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631.77亿元,比年初增长13.3%;年末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412.36亿元,比年初增长8.6%;本外币贷款余额441.47亿元,比年初增长11.5%。

保险事业高速发展。全年保险费收入163760万元,增长9.5%;赔款支出31860万元,增长11.5%。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全年共取得重要科学技术成果81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先进水平10项,国内领先先进水平68项,省内领先先进水平3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83项,省级以上奖励12项。年末全市共有县以上政府部门属科研单位16家,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总数230人。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量1048件,比上年增长了32.3%,专利授权729件,比上年增长了63.1%,专利实施量650件。

技术市场日益活跃。年末各类技术贸易机构达到115家,从事技术贸易活动的人员达2637人。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84项,合同金额7108万元。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在校学生23047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9所,在校学生12111人;成人中专7所,在校学生5141人;职业中学27所,在校学生19874人;普通高中23所,在校学生49283人;普通初中91所,在校学生128147人;小学230所,在校学生135248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8%。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现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5个,档案馆8个,博物馆3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5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87个,其中电影院4座。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34个,其中医院34个,卫生院64个,门诊部8个,采血机构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9个,妇幼保健院4个,疾病预防中心(防疫站)4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9264张,其中医院实有床位6382张。卫生技术人员9490人,其中医生4170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133枚,其中金牌48枚,银牌45枚,铜牌40枚。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62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5%,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17.52平方米。

城市公用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全市发电量64亿千瓦时,实际用电量47.4亿千瓦时,增长16.2%。其中工业用电量31.5亿千瓦时,增长16.9%;城乡生活用电量6.6亿千瓦时,增长11.9%;城镇居民生活用电量3.5亿千瓦时,增长6.5%。全年供水总量5076万立方米,增长16.1%。市区天然气用气人口14.52万人,用气普及率98.67%,全年煤气供气量1569.6万立方米,天然气供气量55.8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量10613吨,增长3.2%。集中供热面积达1052.5万平方米,增长14.1%。年末市区公共汽车营运线路37条,线路网长度153公里,线路总长度443公里,公共汽车463辆,增长9.7%。全年公共汽车客运量7073万人次,平均日客运量19.4万人次。市区出租汽车1511辆。

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环境监测站4个,环境监测人员59人。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6项,完成限期治理投资额12.8万元。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87.5平方公里。建成区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14.2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显著成效。全年人口出生率为6.23‰,人口死亡率7.27‰,人口自然增长率-1.04‰。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248.3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2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13.68万人,占总人口的45.77%;农业人口134.71万人,占54.23%。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12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5376元,增长13.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314元,增长12.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84元,增长10.6%。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6.4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8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70家,共有床位4484张,收养2161人。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全市有41.73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6.32万名离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有36.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1.2万人领取了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普遍推广,有3129名女职工享受生育津贴待遇。

注:1、本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指标绝对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3、利用外资数据为新口径数据,新口径数据=老口径数据-企业境外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