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威海市统计局

威海市统计局

2008年2月5日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部署,以争当全省“三个发展”的排头兵为己任,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圆满完成了市十三次党代会和市十四届五次人代会确定的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就业、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工作稳步加强,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83.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7.8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978.19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477.46亿元,增长17.8%。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8.07%、61.78%和30.15%。按户籍平均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63326元,同比增长14.8%。

就业再就业形势良好。认真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3457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96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初步统计,年末全市城镇以上单位在岗职工人数39.4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6%;在岗职工工资总额8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166元,比上年增长16.5%。

市场价格总水平涨幅较大。在食品价格涨势较高的强力拉动下,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出持续的攀升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上涨4.37%,涨幅较上年上升3.4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08%,消费品价格上涨5.28%。在消费品中,食品价格上涨最快,达到13.54%,在食品中,肉禽及其制品、蛋、油脂的涨幅均超过20%,菜、水产品的涨幅超过1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4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7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8%。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7%,其中,住宅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6.4%。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还不够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降耗工作难度较大,市场价格涨幅较大,社会救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42.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其中,农业产值51.34亿元,与上年持平;林业产值1.57亿元,增长149.7%;牧业产值37.35亿元,增长5.8%;渔业产值149.3亿元,增长5.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31亿元,增长47.7%。

农作物产量略有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95.18万吨,比上年下降1.2%,其中,夏粮产量41.8万吨,下降6.8%;秋粮产量53.38万吨,增长3.7%。花生总产量25.03万吨,增长2.1%;水果总产量68.06万吨,下降1.4%。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围绕生态市建设,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全市人工造林面积5428公顷,四旁植树529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37%。全年板栗产量17825吨,增长3.9倍。

畜牧业生产明显回升。在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和市场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1.64万吨,比上年增长5.4%,其中,猪肉8.31万吨。奶类总产量25.46万吨,增长10.7%。禽蛋类总产量11.04万吨,增长4.3%。

渔业生产稳中有升。渔业生产在受到特大风暴潮灾害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264.93万吨,比上年增长1.9%,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61.21万吨,增长1.9%;淡水产品产量3.72万吨,下降0.3%。水产养殖面积68030公顷,增长5.2%;养殖产量达146.23万吨,增长1.3%。远洋渔业产量7.72万吨,增长1.7%。

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03.5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7%;农用排灌机械动力28897台,与上年基本持平;农用拖拉机223594台,增长11.5%;农用汽车6057辆,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22.86万公顷,机播面积18.49万公顷,机收面积15.06万公顷。

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用电量23.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8%。全年化肥施用折纯量12.41万吨。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63.99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50.7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节水灌溉面积98千公顷,增长2.5%。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加强了“路水电气医学”建设,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建设户用沼气1.3万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6.9%,农村省市级规范化学校建成率达到90%,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0.4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达到1833个。实现增加值840.93亿元,增长17.1%,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11.7亿元,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76.69亿元,分别增长12.3%和14%;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增加值42.51亿元,增长21.5%;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307.36亿元,增长16.5%;外商及我国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308.43亿元,增长18.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94.25亿元,增长17%。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48.87亿元,增长12.5%。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65.1亿元,增长16.3%;重工业完成增加值475.83亿元,增长17.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提高。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的110种大类产品中,有61种产品产量呈增长态势,占55.45%,其中增幅前五名的产品分别是:灯具及照明装置增长144.4%,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增长89.8%,打印机增长61.2%,汽车增长38.8%,橡胶轮胎外胎(轮胎外胎) 增长37.8%。皮鞋、印刷机、民用钢质船舶、日用玻璃制品、丝织品、布、原盐、交流电动机等产品产量也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实现利税总额262.33亿元,增长28.4%;实现利润总额171.88亿元,增长27.5%。产品销售率98.75%,提高0.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5.33%,提高0.2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67460元/人,增长23.3%;资本保值增值率120.22%,下降0.51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8.21%,提高1.2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0.75%,提高0.24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3.84次,提高0.32次。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指数为234.91,提高9.19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