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威海市统计局

威海市统计局

2009年2月18日

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的奋斗目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各种严峻挑战,着力保增长、调结构、促和谐,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80.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2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088.56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559.51亿元,增长16.5%。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07∶61.78∶30.15优化为7.43∶61.14∶31.4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519元,增长11.8%。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6513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85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5%。初步统计,年末全市城镇以上单位在岗职工人数37.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9%;在岗职工工资总额88.97亿元,增长12.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187元,增长14.5%。

价格总水平逐步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上涨4.6%,涨幅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回落1.3、2.6和3.5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消费品价格上涨5.3%。八大类价格指数呈现“七涨一落”格局,食品类上涨12.2%、烟酒及用品类上涨8.7%、衣着类下降4.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上涨4.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3.3%、交通和通讯类用品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4%、居住类上涨2.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从生产价格看,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3%,涨幅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提高0.3和2.4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3%,涨幅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受金融危机冲击,经济下行、出口下降、效益下滑,财税和居民增收困难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就业形势和节能降耗的压力加大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59.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64.6亿元,增长6.1%;林业产值1.9亿元,下降5.1%;牧业产值49.46亿元,增长2.1%;渔业产值139.53亿元,增长3.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23亿元,增长31.1%。全年粮食总产量100.13万吨,增长5.2%,其中,夏粮产量44.19万吨,增长5.7%;秋粮产量55.94万吨,增长4.8%。花生总产量26.43万吨,增长5.6%;水果总产量75.1万吨,增长10.3%。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7276公顷,农田林网新增和改善面积3593公顷,四旁(零星)植树605.5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38.2%。年末实有林业自然保护区3个,总面积12704公顷。

畜牧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0.8万吨,增长13.3%,其中,猪肉7.79万吨。奶类总产量26.35万吨,增长3.5%。禽蛋类总产量10.64万吨,增长11.4%。

渔业生产稳中有升。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205.64万吨,增长4%,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02.53万吨,增长4%;淡水产品产量3.12万吨,增长8%。水产养殖面积51301公顷,增长8.3%;养殖产量达122.41万吨,增长7%。海洋捕捞产量83.23万吨,增长0.1%。

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26.06万千瓦,增长30.3%;农用排灌机械动力34552台,增长19.6%;农用拖拉机298154台,增长33.4%;农用汽车4839辆,减少1218台。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9.47万公顷,机播面积19.48万公顷,机收面积17.06万公顷。

农业生产能力继续增强。农村用电量22.01亿千瓦时,下降4.7%。全年化肥施用折纯量11.55万吨。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91.95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51.21千公顷,增长0.3%,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01.21千公顷,增长3.3%。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完善了村村通油路、通自来水工程,改造农村公路392.6公里,新增通油路村425个;更新改造165个村的自来水工程。新建户用沼气1.7万户,户用沼气达到3.08万户,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19.4%,提高10个百分点。推进农村中小学“食暖行”工程,改善了117所学校的设施条件。为300个村安装体育健身设施。加强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发放“家电下乡”补贴710万元,惠及3万农村家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8.8%,农村省市级规范化学校建成率达到95.7%,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5654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达到2017家,实现增加值1003.26亿元,增长10.8%。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4.21亿元,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85.75亿元,分别增长9.4%和8%;股份合作制企业实现增加值70.16亿元,增长19.8%;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355.17亿元,增长6.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365.9亿元,增长14.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12.08亿元,增长11.4%。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42.41亿元,增长7.6%。轻工业实现增加值414.49亿元,增长9%;重工业实现增加值588.77亿元,增长12.3%。

工业效益状况较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4196.47亿元,增长19%;实现利税总额293.87亿元,增长15.5%;实现利润总额192.69亿元,增长14.9%。产品销售率98.73%,成本费用利润率5.2%,全员劳动生产率170762元/人,增长11.7%;资本保值增值率119.6%,总资产贡献率19.1%,资产负债率52.8%,流动资金周转次数3.33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2.36。全市35个行业大类中有21个行业利润增幅超过平均增速。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在全部422家三级及以上(新资质)建筑企业中,有施工任务的373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3.79亿元。全市建筑业共实现增加值76.59亿元,增长25.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26.14亿元,增长23.7%。从三次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9.93亿元,增长34.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41.73亿元,增长5.9%,其中完成工业投资425.46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34.48亿元,增长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