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2 威海市统计局

邮电通信事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4亿元,增长43.2%;邮电业务总收入9.1亿元,增长44.4%。邮电通信能力继续增强。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1.4万门,增长6.1%;农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9.4万门,增长40.5%。年末市话户数22.6万户,农话户数24.5万户,公用电话6709户,无线寻呼17万户,移动电话23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0.51部/百人。城市电话普及率达28.65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

国内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59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6.32亿元,增长11.4%;餐饮业零售额20.37亿元,增长14.0%;制造业零售额54.90亿元,增长6.5%。

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136.45亿元,其中限额以上企业58.15亿元,限额以下企业78.30亿元。大型商业企业经济效益依然不好,全年商品销售收入净额49.42亿元,增长16.6%;实现利润总额3912.6万元,下降10.5%。

集贸市场成交活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4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城市为32.16亿元,增长17.9%;农村为9.86亿元,增长8.8%。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取得快速发展。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0亿美元,增长29.2%,其中进口总额6.88亿美元,增长30.2%;出口总额13.12亿美元,增长28.7%。按出口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5.19亿美元,增长39.6%;加工贸易出口7.8亿美元,增长59.5%。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初级产品出口额3.1亿美元,增长23.6%;工业制成品出口10.02亿美元,增长32.7%,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6.4%,其中机电产品出口2.8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21.8%,较去年增长41.8%。

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26项,合同外资额4.11亿美元,增长79.5%,实际利用外资额2.4亿美元,增长39.6%。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全年新签订劳务输出合同157份,合同金额6434万美元,完成营业额5630万美元,外派劳务3141人次,期末在外人数5002人,分别增长28.7%、29.6%、40.0%、11.3%和27.9%。

旅游事业取得新发展。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67.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14亿元,增长21.8%。其中,国内游客557.13万人次,旅游收入35.24亿元,增长22.1%。海外游客10.06万人次,增长20.7%,旅游外汇收入3507.9万美元,增长18.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22.66亿元,增长15.1%。预算内地方财政支出26.33亿元,增长9.5%。

金融形势稳定。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7.73亿元,增长6.1%。年末城乡储蓄存款余额250.77亿元,增长6.1%。各项贷款余额254.36亿元,增长10.2%。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险费收入63454万元,增长15.6%。赔款支出18018万元,增长7.6%。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全年共取得重要科学技术成果69项,获省级以上奖励17项。年末全市共有县以上政府部门属科研单位22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71人。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437项,专利授权238项,累计实施专利648项。

技术市场活跃。年末各类技术贸易机构达到104个,从事技术贸易活动的人员达2197人。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78项,合同金额1958.2万元。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所,在校学生6032人。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9832人。职业高中37所,在校学生12046人。普通高中24所,在校学生36438人。初级中学109所,在校学生156827人。小学430所,在校学生159414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1%。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现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4个,档案馆7个,博物馆2个,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87个,其中电影院4座。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87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9个,妇幼卫生机构5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6041张,其中医院病床位4004张。卫生技术人员8218人,其中医生3568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奖牌159枚,其中金牌55枚,银牌54枚,铜牌50枚。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43.65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55%,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16.47平方米。

城市公用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全市发电量48.3亿千瓦时,实际用电量31.3亿千瓦时,增长16.7%。其中工业用电量20.3亿千瓦时,增长22.4%;生活用电量5.4亿千瓦时,增长1.5%;城镇居民生活用电量2.4亿千瓦时,增长10.3%。全年供水总量3681万吨,下降15.7%。市区煤气用气人口9.7万人,增长9.1%,用气普及率98.1%。全年煤气供气量1289万立方米,增长5.3%;液化石油气供气量8040吨,增长10.3%。集中供热面积达585.4万平方米,增长9.3%。年末市区公共汽车营运线路23条,总长度279公里。公共汽车341辆,增长7.2%。出租汽车1400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量7104万人次,平均日客运量19.46万人次。

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环境监测站6个,环境监测人员78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0项,完成投资额2344.3万元。市区环境噪声达标面积33.64平方公里。建成区烟尘控制区面积达43.65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与居民生活

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显著成效,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62‰,人口死亡率7.63‰,人口自然增长率-0.01‰。年末全市总人口246.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90.45万人,占总人口的36.62%;农业人口156.50万人,占63.38%。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48元,增长21.0%。农民人均纯收入3854元,增长4.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933元,增长5.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79元,下降7.6%。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2.2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6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90家,共有床位3264张,收养2497人。

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年末共有24万企业在职职工、7.92万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共有4.79万离退休职工享受基本养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