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威海市统计局

威海市统计局

2001年2月26日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60.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87亿元,比上年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9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18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746元,比上年增长11.8%。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5.3%、52.6%和32.1%。

市场价格总水平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均比上年下降0.4%;食品、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等项目分别下降1.8%、5.1%、4.8%和1.1%;衣着、居住、医疗保健等项目增长0.9%、3.0%和7.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增长13.5%。

劳动就业形势比较稳定。年末全市县及县以上单位在岗职工人数33.22万人,下降2.7%;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6.68亿元,增长10.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8023元,增长13.5%。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人数6005人,登记失业率1.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需要今后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总产量93.92万吨,增长0.1%。其中秋粮产量51.52万吨,增长88.7%。花生总产量23.57万吨,增长83.6%。果品总产量52.58万吨,增长0.4%。

畜牧业平稳发展。肉类总产量达到8.21万吨,增长7.4%;其中猪肉5.71万吨,增长1.2%。

渔业生产持续增长。水产品产量达237.14万吨,比上年增长3.1%。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34.07万吨,增长3.0%。水产养殖面积55030公顷,增长15.8%。养殖产量达125.08万吨,增长6.2%。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32.7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0%。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6053台,增长7.7%。农用拖拉机20.08万台,增长27.7%;农用汽车5373辆,减少6.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2526吨,下降6.2%;农村用电量86809万千瓦时,增长9.0%。年末耕地面积172.19千公顷,增加0.25千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9.87千公顷,增长0.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7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国有及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工业数据均为此口径)实现工业增加值232.93亿元,增长13.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35.60亿元,增长6.5%,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22.14亿元,增长10.0%。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126.81亿元,增长15.7%。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6.34亿元,增长12.6%。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30.20亿元,增长8.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34.10亿元,增长10.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3.35亿元,增长11.0%。大中型企业完成增加值90.46亿元,增长11.1%。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15.84亿元,增长14.3%;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17.10亿元,增长11.9%。

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主要传统产品产量明显提高,发电量增长9.8%,煤气增长5.3%,生铁增长15.4%,玻璃增长30.6%,石板材增长14%,黄金增长11.3%,机制纸增长22.9%。骨干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服装增长11.9%,皮鞋增长10.2%,木工机械增长9.3%,渔竿增长26.7%,印刷机增长199.4%,农用汽车增长124.0%,中成药增长75.7%。电子信息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产量增长较快,传真机增长96.5%,打印机增长4.5倍,电子元件增长53.5%,交流电动机增长27.6%。

工业效益水平稳步提高。全年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43.63亿元,增长18.8%;实现利税83.86亿元,增长19.4%;实现利润57.36亿元,增长17.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3.29%,比上年提高37.74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5.97%,下降0.1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8.42%,降低0.0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77110元/人,增长13.1%;资本保值增值率104.72%,下降2.8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9.22%,提高1.7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2.25%,上升1.03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3.16次,加快0.32次。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8.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县及县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50亿元,增长32.4%。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4.34亿元,增长17.9%;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6.25亿元,增长35.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7.53亿元,增长63.6%。

投资效益继续提高。项目建成投产率为62.4%,新增固定资产36.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7.1%。

房地产开发快速发展。全年商品房屋施工面积275.78万平方米,增长84.6%;竣工面积92.36万平方米,增长27.4%。商品房销售面积77.76万平方米,增长7.3%。商品房销售额11.2亿元,增长21.3%。

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共安排重点工程项目10个,实际完成投资14.9亿元。城乡电网改造工程、热电建设工程、公路建设工程、海滨南路改造工程、桃威铁路二期工程、给排水工程、竹岛超市及市区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工程、荣成橡胶厂5000吨钢丝帘线工程、艾山垃圾处理场工程、刘公岛综合开发工程等都较好地完成了年度计划任务。

全年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水泥11万吨/年,平板玻璃244万重量箱/年,釉面砖100万平方米/年,浓硝酸5000吨/年,合成氨3万吨/年,轮胎外胎134万条/年,交流电动机30万千瓦/年,光纤通讯电缆100公里/年,啤酒4.3万吨/年,服装249万件/年,日用陶瓷51万件/年,水产冷藏库25万吨/年,城市污水处理能力7万吨/日,改建公路34.9公里,中小学席位3349个,城市道路扩建长度59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94.7万平方米。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生产及建设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85.8公里,比上年增加13.9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49.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2.1%。其中,铁路1.1亿吨公里,下降9.7%;公路21.0亿吨公里,增长4.3%;水运27.8亿吨公里,增长42.4%。旅客周转量完成20.5亿人公里,增长15.1%。其中,铁路1.0亿人公里,增长40.5%;公路17.9亿人公里,增长12.9%;水运1.6亿人公里,增长27.4%。港口吞吐量完成761.5万吨,下降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