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2 烟台市统计局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3.64亿元,增长30.7%,其中住宅投资104.78亿元,增长30.8%,占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2.9%。房屋施工面积1263.5万平方米,增长14.4%,其中住宅976.5万平方米,增长16.9%;房屋竣工面积365.2万平方米,增长24.1%,其中住宅303.9万平方米,增长22.5%。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97.96亿元,增长16.4%。从城乡销售增长情况看,城市高于农村。城市零售额500.82亿元,增长16.8%;农村零售额197.14亿元,增长15.4%。从行业情况看,批发、住宿、餐饮业增幅较高。批发业零售额121.2亿元,增长24.5%;零售业零售额471.65亿元,增长13.6%;住宿业零售额10.04亿元,增长21.8%;餐饮业零售额72.7亿元,增长23.2%。从经济类型情况看,非国有经济增长快于国有经济。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零售额79.95亿元,增长7.5%;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367.1亿元,增长15.9%;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134.79亿元,增长20.7%,外商投资经济实现零售额10.01亿元,增长27.3%。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额中,文化办公用品类、金银珠宝类、家具类、粮油类、汽车类增幅较大。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增长99.1%,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74.3%,家具类零售额增长54.3%,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零售额增长38.7%,粮油类零售额增长28.6%,汽车类零售额增长27.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3.5%。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50.77亿美元,增长31.3%。其中,出口87.99亿美元,增长35.7%;进口62.78亿美元,增长25.6%。在外贸出口中,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完成37.94亿美元,增长28.1%;加工贸易完成49.97亿美元,增长41.9%。按出口商品结构分,初级产品出口20.02亿美元,增长14.6%;工业制成品出口67.97亿美元,增长43.5%,其中机电产品出口34.82亿美元,增长53.7%。按市场结构分,对亚洲市场出口和进口分别为45.61亿美元和41.69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出口、进口总额的51.8%和66.4%,其中对日本出口和进口分别为17.92亿美元和7.5亿美元,对韩国出口和进口分别为15.65亿美元和23.28亿美元。欧洲和拉丁美洲出口市场增长较快。对欧洲和拉丁美洲市场的出口分别为14.78亿美元和2.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1.2%和123.5%。

利用外资平稳增长。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086个,下降15.8%;合同外商直接投资76.7亿美元,增长25.25%;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1.55亿美元,增长13%。

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同额2.26亿美元,增长12.3%;完成营业额1.89亿美元,增长12.4%;外派劳务人员9043人次,增长12.6%;年末在外人数13350人,增长12.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增长。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3141.8公里,其中一级公路通车里程643.7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5.2公里。全市完成旅客运输量9797.6万人,增长5.2%,其中公路运输9142万人,增长4.4%;铁路305.4万人,增长23.7%;水运277万人,增长10.8%。全社会完成货物运输量16645.1万吨,增长2.8%,其中公路运输13744万吨,增长1%;铁路运输751.9万吨,增长9.5%;水运2148万吨,增长12.9%。

沿海港口和航空业快速发展。全年沿海港口完成旅客吞吐量846.8万人,增长10%;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达1.02亿吨,增长20.3%,其中集装箱货物吞吐量116.9万标箱,增长68.4%。全年完成航空货物运输量达到1.35万吨,增长23%;客运量73.2万人次,增长23.6%。旅客吞吐量141.9万人,货物吞吐量2.15万吨,分别增长16.7%和18.4%。

邮电通信业稳步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1.59亿元,增长10.7%;年末,电话装机容量334.93万门,增长2.1%;固定电话拥有量240.57万部,下降1.9%;移动电话拥有量319.34万部,增长18.6%。

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717.64万人次,增长18.1%,其中,国际游客23.97万人,增长29.5%;国内游客1693.67万人,增长17.9%。旅游总收入147.85亿元,增长25.8%,其中,国际旅游收入1.66亿美元,增长26.1%;国内旅游收入134.57亿元,增长26.1%。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达到378.56亿元,增长29.13%;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2.42亿元,增长29.16%,其中税收收入84.62亿元,增长28.96%。全市国地税完成收入236.55亿元,增长25%,其中国税收入162.27亿元,增长27%(其中国税系统组织收入107.67亿元,增长23.3%);地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74.28亿元,增长20.8%。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得到保证。全市财政支出143.69亿元,增长25.93%。

金融存贷款稳步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913.62亿元,比年初增加231.29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342.52亿元,比年初增加194.12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866.66亿元,比年初增加230.3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440.89亿元,比年初增加73.17亿元;储蓄存款1129.69亿元,比年初增加114.34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98.05亿元,比年初增加182.5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678.13亿元,比年初增加20.97亿元;中长期贷款423.53亿元,比年初增加107.88亿元。

证券市场平稳运行。全年企业通过境内外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共筹集资金33.5亿元,其中,发行境内A股1只,筹集资金2.5亿元。年末境内外上市公司15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10家。年末,我市证券营业机构20个,股民开户数31.13万户。全年股民新开户57825户,增长78.99%。年交易额836.62亿元,增长61.3%。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商业保险机构达23家,比上年增加8家;全年完成保费收入41.16亿元,增长12.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49亿元,增长19.5%;人身险保费收入31.67亿元,增长10.7%。全年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4.51亿元,增长110.3%。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6.82亿元,增长43.4%;人身险支付赔款和给付7.69亿元,增长258.7%。赔付率达35.3%。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市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175项,争取资金3736万元,同比增长12.1%;由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新型高效螺杆制冷压缩机”等2个项目,已经公示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登海已公示为2006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在今年国家、省已公示的科技奖励成果中,我市获得43项,位居全省前列。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专利申请3310件,增长48.6%,其中发明专利842件,增长74.3%,占总量的25.4%。专利授权1060件,增长40.2%,其中发明专利99件;实施专利技术1100项。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取得新成效。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430家,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12.12亿元,增长42.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79%,比年初提高2.1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2亿美元,增长66.3%,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19.5%,比年初提高4.3个百分点。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入选由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组织实施的全国首批创新型示范企业试点(全国共103家);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公布的14家山东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名单中,我市的荣昌制药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名列其中,居全省各市之首。创新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处,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39家,市级13家。重点支持三校科技园企业竞争力孵化器、留学生园区的科技孵化器和烟台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目前,全市科技孵化器面积已达到2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