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潍坊市统计局 (2005年2月24日)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市委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三个确保”的目标,进一步加大投入,全市经济保持了速度加快、活力增强、效益提高、后劲倍增的良好发展势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初步核算,2004年潍坊市生产总值(GDP)完成1246.41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6.9%,增幅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0.4亿元,增长8.6%;第二产业增加值683.49亿元,增长25.7%,其中工业增加值618.49亿元,增长27.1%;第三产业增加值382.52亿元,增长7.3%,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1.6、12.8和2.5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4678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775美元),比上年增长16.7%,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趋明显。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5.5:50.5:34调整为14.5:54.8:30.7,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提高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3.3个百分点。 2004年各县市区生产总值(GDP)完成情况:潍城区41.19亿元,寒亭区40.75亿元,坊子区37.11亿元,奎文区37.08亿元,青州市125.64亿元,诸城市176.36亿元,寿光市193.01亿元,安丘市90.44亿元,高密市102.00亿元,昌邑市99.00亿元,临朐县60.53亿元,昌乐县60.02亿元。 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达141.9%,企业家信心指数143.8%。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较好成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企业上市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前三年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年上市融资目标。2004年,市属企业累计完成改制、破产重组324户,改制面达95%。国有大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公益性企业改制合资取得重大突破,市直10家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的改制合资全面展开。2004年全市企业上市公司增加到10家企业、11支股票。全年从证券市场融资到位资金45亿元。 非公有(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增长新的亮点。2004年,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635.7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7.0%上升到51.0%;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16.7万户,增长8.7%;从业人员78.9万人,增长10.7%;注册资金390.6亿元,增长32.1%;纳税额63.2亿元,增长30.8%,占全部税收比重65.74%,提高3.34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提高11.3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显著。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要务之要务,中心之中心,重点之重点”来抓,以招商引资推动全市“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和广度空前增加,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全市共到位市外资金53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6%,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134.6%。合同利用市外资金81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3%;2004年全市到位资金项目5222个,其中工业招商引资项目3823个;总投资过亿元的项目35个。 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2004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72.91万人,其中在职职工参保人数为59.31万人,收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1.99亿元,收缴率达98.77%;全年共支付养老金10.41亿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7.4万人,收缴保险费3489万元。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事业单位达到7363家,职工62万人,共向4.14万名失业职工支付失业保险金8269.9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71.38万人,收缴医疗保险费5.52亿元,支出4.23亿元。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2004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开展“安全生产落实年”活动为主线,以防堵重大安全事故为目标,狠抓安全专项整治、重大隐患整改、宣传教育培训、安全检查督查等关键措施的落实,全市杜绝了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减少了一般事故,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推动了“平安潍坊”建设。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4722起,死亡874人,受伤4259人,直接经济损失1952万元,同比分别下降12.3%、5.5%、4.2%和5.3%。 二、农业 2004年,全市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全面取消除黄烟以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3个百分点,减轻农民负担4亿元,落实粮农直补资金6780万元,农业生产出现积极变化。 主要农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331.3万吨,比上年增加37.6万吨,增长12.8%;棉花产量5.2万吨,增长11.7%;花生产量25.3万吨,增长3.0%;烤烟产量2.5万吨,减少26.4%。瓜菜产量1032.2万吨,减少2.5%,其中蔬菜产量1144万吨,减少1.4%;水果产量120.2万吨,增长5.8%。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畜牧业总产值完成127.8亿元,同比增长9.7%;生猪出栏615.9万头,增长18.6%;家禽出栏4亿只,增长13.7%;肉类总产量120万吨,增长13.1%,禽蛋产量38.3万吨,增长0.4%,牛羊奶产量24.2万吨,增长30.5%。 水产品产量略有增长。全市水产品产量59.1万吨,增长1.7%,其中海水产品53.2万吨,增长0.9%,淡水产品5.95万吨,增长9.6%。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21.7万千瓦,增长7.5%;农业机械总值51.4亿元,增长6.8%;农机投入显著增加,全市共投入农机化资金4亿元,增长10%。农机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联合收获机总量达到6602台,其中自走式联合收获机新增369台,增长12%。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保持稳定,共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094万亩、机播638万亩、机收466万亩;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36.1亿元,增长7.8%。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全市196.1万农户实现户户通电,9471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汽车,通电话村数9467个,比重达99.9%;自来水受益村数6314个,比重达66.7%。全年农村用电量41.4亿千瓦小时,增长16.5%;化肥施肥量(折纯)54.6万吨,增长4.2%。年末耕地面积673.6千公顷。 小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2004年,全市完成村庄规划87个,小城镇规划86个,其中中心镇规划26个,完成村镇建设总投资43亿元,其中小城镇建设投资22亿元,占51%,新建各类建筑73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房319万平方米,公共建筑92万平方米,生产建筑322万平方米。新上自来水120个村,自来水普及率累计达到92%。道路硬化率累计达到45%,其中小城镇达到67%,村庄达到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