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2 潍坊市统计局

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全年产、寿险保费总收入达到17.5亿元,同比增长43.6%;其中,产险实现保费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12.6%;寿险实现保费收入13.1亿元,同比增长58.3%。全年共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3.9亿元,其中产险支付赔款2.5亿元,赔付率同比增长2.9%;寿险赔付和给付保险金1.4亿元,赔付率同比降低5.0%,有效地发挥了保险业在全市经济发展和安定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

九、科学技术

科技工作以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科技实力有了较大提高,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2002年全市共取得较大科技成果120项,其中有2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市农科院的芦笋新品种培育项目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授予市级科技进步奖63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科技计划实施取得新进展。全市共实施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火炬、星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54项,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无偿资金2555万元,贷款额度2.76亿元,比上年增长63%。有5个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4个项目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新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33家。我市被批准成为山东省光电子产业基地、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农村信息化示范市,海化升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潍坊高新区、潍坊市信息软件园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蓬勃发展。

民营科技蓬勃发展。全市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到1121家,有84家经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有8家企业被定位山东省重点民营科技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3.6亿元,技工贸总收入124.3亿元,财政收入1.52亿元。全区累计引进项目216项,总投资110.4亿元,其中开工建设项目74个,总投资4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亿元。全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0余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家,累计达49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33项,累计达385项。

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5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区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42亿元,财政总收入3亿元,外贸出口591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841万美元,其中境外资金869万美元。全区工业企业129家,工业总产值3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8亿元,增加值10.8亿元,利税4.55亿元。

2002年,潍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年内新批项目60个,总投资7.3亿元,已有35个项目开工建设。合同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实际到位资金2700万美元。潍坊盛宏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950万元的项目,现已竣工即将投产。总投资1600万元建成北区五通一平和南北绿化、亮化工程,改善了区内的硬环境。全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1亿元,增长48.6%;完成税收1400万元,增长59.4%;区内财政收入1080万元,增长54.2%。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2002年全市共完成城市维护建设总投资约8.8亿元,新增道路面积364万平方米,城市公共绿地704公顷,供热面积57.5万平方米。其中,市区全年完成道路建设总投资1.66亿元,竣工道路总长度11.4公里,总面积28万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25.8公里,城市地下综合管网15.4公里,铺装人行道1.2万平方米。新建和大修改造了新华路、月河路、四平路、福寿街、爱国路、仓南街、春鸢路、安顺路、向阳路、潍州路、梨园街等部分城市道路,完成了北海路地下管线工程、胜利西街人行道铺装工程等。

环保工作成效明显。全市外排化学需氧量控制在7万吨以下,二氧化硫和烟尘分别控制在15万吨和5.7万吨以下;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工业重复利用率为87%,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6%;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7%;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为7.6%;城市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按功能区达标,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环境噪声按功能区达到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全国率先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全市普通高考录取34297人,其中本科16295人,重点本科5213人,各项高考指标均列全省第一位,基本实现了从教育大市到教育强市的跨越。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608所,在校生141万人;幼儿园2791所,在园幼儿18万人。整个高中段在校生达到27.2万人,增长14.2%;全市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达到99.8%,初中入学率为99.9%,巩固率达到99.4%;学前教育突破原有局限,逐步向婴幼儿阶段延伸;社区教育提上议事日程。坚持教学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扎实推进新课程教材改革,我市有1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改革实验区;教育信息化迈出巨大步伐,中小学拥有计算机数量由上年的6.69万台增加到10.45万台。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我市是全国仅有的两处信息教育资源建设实验区之一,其中2个县市区被确定为国家级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市区中小学解困工程”,多方筹措危房改造资金6106万元,全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418所,其中各类医院、卫生院273所;医院床位1.9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6730人,其中医生11563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到82处。2002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2/10万,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到8.8‰。全年无重大疫病暴发流行,也未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组织文艺三院抓艺术生产,赶排了新戏《无悔人生》、《生命的台阶》、《风筝坊》等。成功地举办了第十九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等一系列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了十笏园古建筑群开发利用、保护的准备工作,投资完成市博物馆内科普馆的建设。出动文化稽查人员3000多人次,查处非法音像制品60余万盒(盘)、违法案件230多件。对全市1000余名“网吧”经营者进行培训考试,重新办理《资格证书》和《上岗证》,限期整改“网吧”38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