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烟台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两个文明协调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绩的一年。在中共烟台市委、烟台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三个明显、两个高于、一个跨越”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总体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核算,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16亿元,增长17.4%(比上年,下同),标志着我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升到新的台阶。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1.87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01.73亿元,增长20.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2.4亿元,增长16.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99:52.05:35.96变化为10.78:53.32:35.9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22元,比上年增长17.4%。 以推进大企业和困难企业改制为重点,攻坚破难,企业改革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今年以来,全市市县乡村四级11481户企业,实行各种形式改革改制的11219户,改制面97.8%,其中涉及产权制度改革的8048户,占企业总数的70.1%;市属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190户,占计划改制企业总数的61.8%;一大批企业的改制形成了今年改革工作的突出亮点,市直六大口38户企业改制计划如期完成。 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个体业户和私营企业12.9万户,下降4.8%;从业人员56.06万人,增长13%;注册资金265.29亿元,增长54.2%;税收13.83亿元,增长27.2%。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56.47万公顷,下降6.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6.63万公顷,下降11.4%;油料播种面积11.8万公顷,增长3.6%;蔬菜播种面积6.62万公顷,增长9.8%。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两大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林、牧、渔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0.45亿元,比上年增长4.9%,农业内部各业协调发展,农业产值117.78亿元,增长6.2%;林业产值4.41亿元,下降32%;牧业产值44.36亿元,增长4.5%;渔业产值86.87亿元,增长1.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02亿元。各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分别为:农业45.2%,林业1.7%,牧业17.0%,渔业33.4%,农林牧渔服务业2.7%。 由于自然条件较好,风调雨顺,对农作物生长有利,全市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粮食增产。全市常用耕地面积43.27万公顷,下降1.1%;粮食产量197.55万吨,增长0.8%,其中夏粮产量73.52万吨,增长5.4%;秋粮124.03万吨,下降1.7%。粮食播亩单产360公斤,增长13.9%。 经济作物增产。全年油料产量41.23万吨,增长14%;蔬菜产量294.19万吨,增长10.6%。全年水果产量271.92万吨,增长42.5%,其中苹果222.15万吨,增长47.9%。 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年末生猪存栏130.83万头,比上年增长11.6%;牛存栏36.12万头,比上年增长5.1%;羊存栏42.89万只,比上年增长12.1%。全年肉猪、牛、羊、家禽分别出栏175.58万头、10.99万头、36.62万只、8422.16万只,分别增长11.3%、36%、15.8%、17.9%。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28.66万吨,增长14.8%;禽蛋产量28.45万吨,增长2.1%;奶类产量18.33万吨,增长12%。 渔业生产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在扩大名优新品种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远洋捕捞,推动了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70.68万吨,增长5%,其中海水产品168.23万吨、淡水产品2.4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9%和15.0%。 林业生产有较快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9872公顷,其中本年新育林1499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46.08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4%。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2003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07.67万千瓦,增长2.2%;农村用电量35.58亿千瓦小时,增长6.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4.69万吨,增长10.1%;有效灌溉面积26.75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1.8%。2003年底,全市6590个村全部通电和电话,6589个村通汽车,自来水受益村4674个,达到70.9%。 三、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39.23亿元,增长2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7亿元,增长30.7%。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增加值56.72亿元,增长11.2%;集体工业增加值148.38亿元,增长15.9%;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62.15亿元,增长46.1%;股份合作制工业增加值9.34亿元,增长34.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增加值137.53亿元,增长37%;其它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32.89亿元,增长62.7%。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17.57亿元,增长23.9%。重工业生产快于轻工业,重、轻工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345.46亿元、201.54亿元,增长42.6%和15.5%。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57.81亿元,增长18.8%。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06.28亿元,同比增长48.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0.74%,比年初提高4.28个百分点。 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工业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7.41%,提高0.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72.29亿元,增长47.8%;实现利润123.61亿元,增长80.9%;实现利税189.08亿元,增长65.7%;亏损面为12.74%,下降3.6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2.61,比去年提高25.52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7.17亿元,比上年增长75.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57.97亿元,增长6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79.20亿元,增长92.4%。全市国有及其他投资415.09亿元,增长68.9%。在城镇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36.27亿元,增长73.8%;更新改造投资55.39亿元,增长48.1%;其他投资77.26亿元,增长30.9%;城镇私营个体投资17.27亿元,增长106.7%。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72亿元,比上年增长55.5%;第二产业投资215.01亿元,增长68.3%;第三产业投资168.47亿元,增长63.8%。 2003年纳入全市调度的1060个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总投资983亿元,全年共完成投资439亿元,同比增长76.99%;有989个项目开复工建设,开复工率达93.3%,提高3.3个百分点;有527个项目竣工投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