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2003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1.78亿元,增长71.5%,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62.54亿元,增长57.2%,占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7.1%。房屋施工面积708.3万平方米,增长35.7%;房屋竣工面积251.4万平方米,增长19.1%。 建筑业生产发展稳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8.11亿元,增长33.9%;施工产值113.47亿元,增长39.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63.32万平方米,增长24.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38.31万平方米,增长23.2%。 五、国内贸易业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6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市级零售额256.59亿元,增长15.5%;县级零售额3.03亿元,增长6.2%;县以下零售额106.49亿元,增长17.3%。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零售额保持稳定增长,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13.22亿元,增长16.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6.47亿元,增长12.2%。 各种经济类型零售额呈不同的发展态势。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实现零售额54.30亿元,增长17%;个体经济零售额快速增长,实现零售额179.89亿元,增长24%;私营经济零售额45.24亿元,增长19.8%;其他经济类型零售额86.69亿元,增0.2%。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8.90亿美元,增长31.6%,外贸依存度为37%。其中,出口33.29亿美元,增长29.6%;进口25.62亿美元,增长34.3%;贸易顺差7.67亿美元,增长16%。在外贸出口中,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完成18.48亿美元,增长35.8%;加工贸易完成14.78亿美元,增长22.8%。按市场结构分,对亚洲市场出口21.65亿美元,增长26.2%,其中对日本出口10.48亿美元,增长16.1%;对韩国出口6.1亿美元,增长43.7%。对北美洲市场出口6.28亿美元,增长26.8%,其中对美国出口5.43亿美元,增长23%。对欧洲市场出口3.82亿美元,增长56.4%。按出口商品结构分,初级产品出口11.16亿美元,增长28.1%;工业制成品出口22.13亿美元,增长30.3%,其中机电产品出口7.63亿美元,增长34%。 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938项,增长33%;合同外资额40.11亿美元,增长79.3%;实际利用外资20.5亿美元,增长70.1%。合同额中外商直接投资22.36亿美元,实际利用中外商直接投资10.78亿美元。 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同额1.38亿美元,增长16.2%;完成营业额1.08亿美元,增长17.7%;外派劳务人员5533人次,增长13.8%;年末在外人数8247人,增长17.6%。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水平提高。2003年国道206高速公路烟台段全线贯通,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6363.2公里,比上年净增20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68.8公里,实现了市市通有高速公路。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年末全市旅客发送量7736.3万人,下降1.8%,其中铁路旅客发送量200.7万人,下降20.8%;公路旅客发送量7211万人,下降1.1%;水运旅客发送量287万人,下降2.7%;民航旅客发送量37.6万人,下降2.1%。货物发送量10997.1万吨,增长9.5%,其中铁路货物发送量701.2万吨,下降7.8%;公路货物发送量9222万吨,增长9.7%;水运货物发送量1073万吨,增长21.9%;民航货物发送量8736吨,增长65.5%。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4800.7万吨,增长16.4%;旅客吞吐量680.4万人,下降6.8%。全年共执行航线42条,平均每周有101个航班。旅客吞吐量74.61万人,下降5.7%。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9.96亿元,增长12.4%;电话装机容量276.79万门,增长13.8%;固定电话208.24万部,增长18.7%,电话普及率达到93.4部/百户;移动电话177.95万部,增长45%;国际互联网用户17.5万户,宽带网接入用户4.13万户。 由于“非典”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业受到较大冲击。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933.01万人次,下降13.5%,其中,国际游客11.4万人次,下降16.1%;国内游客921.61万人次,下降13.5%。旅游总收入71.56亿元,下降10.4%,其中,国际旅游收入7556.9万美元,下降15.8%。全市共有旅游涉外饭店和星级饭店147家,客房数9201间、床位1.76万张。星级饭店50座,其中四星级2座。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2003年全市加大税收力度,全部税收收入120.41亿元,增长18.3%,其中国税系统税收80.60亿元,增长18.9%;地税系统税收39.81亿元,增长17.1%。个体私营经济税收13.83亿元(不包括个人利息所得税),增长27.2%,其中国税个体私营经济税收8.36亿元,增长27.5%;地税个体私营经济税收5.47亿元,增长26.8%。 地方财政收支同步增长。全年完成境内财政收入130.22亿元,增长17.3%;地方财政收入55.17亿元,增长26.73%。其中增值税和营业税分别增长8.2%和24.1%,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6%和2.2%。财政支出75.52亿元,增长16.46%。重点支出得到保障,教育、科技、农业、城市维护费分别增长16.5%、38.6%、16.7%和24.7%。 金融健康平稳有序发展,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年末金融机构本币存款余额1286.58亿元,增长15.1%,其中企业存款325.57亿元,增长15.8%,储蓄存款816.22亿元,增长12.6%;金融机构本币贷款余额939.09亿元,增长21.2%,其中短期贷款652.68亿元,增长15.7%,中长期贷款225.98亿元,增长46%。 证券交易量下降。至年底,我市证券营业机构20个,股民开户25.9万户,下降0.7%。年交易额310.7亿元,增长5%。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保费收入33.78亿元,增长33.1%;全年赔款支出4.19亿元,增长18.2%;赔付率12.4%,下降1.6个百分点。 九、科技技术 今年以来,我市科技工作成绩显著,主要科技计划指标再创全省领先水平。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52项,列入省各类科技发展计划117项,共为企业、科研单位争取国家、省资金4371万元,居全省市地第一位。取得科技成果16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奖4项,省级奖项51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占科技成果总量的53%,居全省首位。今年我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家,累计达到340家,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7家,累计30家。完成专利申请1241件,实施专利技术868项,创产值19.96亿元,创节汇3782万美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目前,我市已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处,重点生物实验室3处。全市共有科技孵化器13处,总面积12.5万平方米,进驻孵化器的中介机构14个,在孵企业达350家。各项工作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