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2 东营市统计局

科技

科学技术事业取得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全市取得科技成果224项,其中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8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1项,评出市科技进步奖80项;申请专利95项,获得授权75项,已实施48项;有51项成果参加国内外展览,获12项金奖,4项银奖。全市各类专业人员总数达到99316人,比上年增长12.2%,其中高级4770人,中级21444人,分别增长9.8%和9.0%。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35项。

科技经费投入增加。市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达到340万元,全市用于科研和开发总投放达到1.37亿元,其中政府拨款575.97万元,比上年增长22.5%。

技术市场稳步发展。全市技术贸易的专兼职科技人员达到1.38万人,其中277人获得《技术经纪人资格证书》。新审批科技开发企业78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408家,有2家被评为全国民营科技百强企业。认定登记技术合同675份,技术贸易成交额1.48亿元。

基层科技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民营(厂办)科研机构发展到67家,其中行业研究所9家,从业人员达到823人;全市运用高新技术成果33项,开发新产品116个。有12家被省科委认定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有11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点。县及县级以下独立科技推广服务机构343个,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55个,村级集体科技服务队(组)965个,服务人员达7161人;培植科技示范乡镇14个,示范村206个,示范户9065个,高新农业示范样板5个,省科委重点科技示范联系企业3个,省星火示范企业4个。垦利县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活动达到标准并通过验收。广饶县李鹊乡被国家科委确定为“黄河三角洲平原高效农业综合发展示范区”。

群众性科技活动活跃,科技意识普遍提高。

文教卫生

教育事业取得新的进展。教育工作继续贯彻“教育立市、科技兴业”的战略方针,认真抓好各级教育,深化改革,理顺关系,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1995年利津县、垦利县和东营区顺利通过了省政府“两基”验收,到年末全市已有四个县区实现“两基”目标。

各类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1995年全市普遍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2110人,在校生7810人,教职工3845人,其中专任教师1163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29442人。到年末全市有普通高中28所,招生5783人,在校学生总人数1895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67.1%。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展顺利。1995年全市59个乡镇全部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有初中129所,招生28811人,在校学生89270人。小学现有584所,招生33283人,在校学生达15111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小生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99.8%和98.4%。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1.1%。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3.9%。中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1.3%和1.1%。中、小学办学条件继续得到改善。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1995年末,全市拥有电影放映单位282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5个。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形成高潮,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文化大院457个,占应建数的37.4%。强化精品意识,文艺创作取得可喜成果。广播电视事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广播、电视并举,有线、无线结合,城市、乡村联接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1995年全市行政村通广播率达到97.8%,有线电视用户已发展到2.5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卫生事业成绩显著,医疗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64个,其中医院81个,门诊部260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980人,其中医生3931人,共拥有医疗床位5390张。卫生防疫和医部保健工作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县以上综合医院已全部达到爱婴医院全球标准,跻身于全省先进行列。我市及所属县区全部达到省级卫生城市(区、县城)标准。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1995年,我市运动员共取得省及省级以上金牌22枚,银牌22枚,铜牌29枚。群众性体育活动,紧紧围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组织开展一系列健身活动和比赛。

人民生活

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根据城乡居民住户抽样调查,1995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5666元,比上年增长27.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1636元,比上年增长29.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8%。城乡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截止95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3.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3.3平方米。

1995年末,每百户城乡居民拥有耐用消费品如下:

城镇       农村

电视机(部)     122         98

其中:

彩 电          104         15

电冰箱(台)      99          5

洗衣机(台)      92         12

收录机(台)      74         22

电风扇(台)     226        169

照相机(架)      55          2

摩托车(辆)       9         17

职工工资水平提高较快。全市年末职工人数达到357037人,其中国有经济单位职工277707人;职工工资总额231879万元,比上年增长22.8%,职工平均工资6578元,增长19.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分别增长7.9%和5.2%,其中地方职工平均工资收入3810元,增长17.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3.3%。

劳动就业工作稳步发展。全市认真贯彻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市场就业方针,改革就业制度,拓宽就业渠道,使全市城镇失业率已控制在2%以内。年末全市职业介绍机构共有7人。劳动部门共输劳务人员3171人,安置城镇待业人员16737人。年末城镇失业人数8341人,失业率为1.98%。

社会福利事业日益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企业135个,实现产值2.7亿元,利税3300万元。全市拥有敬老院54处,收养3779人,其中集体供养1076,分散供养270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