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2 东营市统计局

技术市场稳步发展,基层科技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技术贸易机构达到372家,从事技术贸易的专兼职科技人员达1.3万人,其中有196人获得《技术经纪人资格证书》。全市厂办科研机构发展到63家,从业人员803人;运用高新技术成果44项,开发新产品114个。县及县以下科技推广服务机构达505个,从事科技服务人员达2225人,组成技术承包集团36个,培育科技示范点926个,评定农民技术人员10733人。

文教卫生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教育工作坚持“教育立市、科技兴业”有战略方针,认真贯彻《教师法》,以抓大事、抓重点、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继续巩固提高。全市有小学689所,招生34610人,在校生达到14965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99.2%、97.2%。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92%。幼儿教育进一步发展。全市幼儿园达1174所,在园幼儿数达到55686人,幼儿教职工达到4559人,专任教师2927人。

──中等教育稳步发展。全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招生17867人。在校生达到28558人,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59.4%;普通高中现有29所,招生6464人,在校生19556人,比上年增加416人;初中现有142所,招生29764人,比上年增加2727人,在校生104106人。

──成人教育发展势头良好。现有成人高校4所。招生2660人,在校生7615人。成要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到8所,招生3338人,在校生5336人,教职工536人,专任教师237人。

──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全年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招生2608人。在校生8374人。教职工3689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人。

文化文艺事业繁荣兴旺。1994年末,全市拥有电影放映单位351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4个;广播电台3座,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台4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64个,其中医院81处,门诊部260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779人,其中医生3642人;共拥有医疗床位5640张。卫生防疫和医疗保健工作有了新的提高。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1994年,我市动员共取得省级以上金牌13枚,银牌24枚,铜牌29枚。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人民生活

市场物价涨幅偏高。1994年,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24.4%,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26.6%,分别比上年上升13.1个百分点和12.4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类上升28.3%,衣着类上升32.9%,家庭设备及用品上升19.1%,医疗保健类上升7.7%,交通和通讯工具上升9.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上升17.8%,居住类上升101.2%,服务项目上升11.8%。集市贸易价格指数上升28.7%。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据城乡居民住户抽样调查:1994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用收入4446元,比上年增长36.6%,其中地方城市居民生活费用收入332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65元,比上年增长48.0%,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18.0%。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截止94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1.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9.1平方米。

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继续增加。每百户城乡居民拥有耐用消费品如下:

城 镇       农村

电视机(部)   116        93

其中:

彩电         102        13

电冰箱(台)    97         3

洗衣机(台)    86         8

收录机(台)    66        18

电风扇(台)   211       117

照相机(架)    47         1

摩托车(辆)     5         7

职工队伍稳定,工资水平提高。全市年末职工人数达到349138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270571人。全年职工工资总额188249万元,比上年增长35.7%;职工平均工资收入5524元,增长44.4%,其中地方职工平均工资收入3014元,增长21.0%。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形成。全市有乡镇敬老院54处,集中供养1300人,分散供养1700人,其中18处敬老院跨入“省文明敬老院”行列。到年末,全市社会福利企业138个,实现产值2亿元,利税2686万元。

人口

据公安部门及市人口调查队统计:全市年末总人口162114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9048人;全年人口出生率8.53‰,死亡率5.11‰,人口自然增长率3.42‰。计划生育成交显著,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8.8%,晚婚率为98.9%。

注:公报所列指标部分为快报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