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东营市统计局

2004年是东营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在宏观调控中抢抓机遇,在克服困难中加快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改善、质量提高、活力增强、后劲倍增的良好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初步统计,全市生产总值8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9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720.2亿元,增长17.8%,其中工业增加值645.2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128.8亿元,增长17.1%。人均生产总值50155元,增长16.0%,按现行汇率折算为6065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4:79.4:15.2变化为4.8:80.8:14.4。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23亿元,比上年增长25.0%。

农林牧渔业

2004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民增收和全力推进农村小康社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6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农业总产值38.9亿元,增长5.9%;林业总产值0.9亿元,增长2.1%;牧业总产值19.1亿元,增长17.4%;渔业总产值16.5亿元,增长6.2%;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6.2亿元,增长20.6%。

夏秋粮食喜获丰收,单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市夏粮播种面积47.2万亩,比上年减少33.3万亩,下降41.4%;总产量18.7万吨,比上年减产11.1万吨,下降37.1%;夏粮单产397.3公斤/亩,比上年增加27.2公斤,增长7.3%,创历史最高水平。秋粮种植面积79.5万亩,比上年下降25.3%;总产量31万吨,比上年下降15.1%;秋粮单产389.3公斤/亩,比上年增加47公斤,增长13.7%。棉花播种面积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148.1万亩,比上年增加48.3万亩,增长48.4%;总产量10.7万吨,比上年增长47.3%。蔬菜播种面积52.6万亩;总产量205.0万吨,比上年减少0.6%。

林业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26.5万亩,其中用材林17万亩,育苗1.18万亩。森林覆盖率19.6%。

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坚持“一手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一手抓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工作方针,千方百计组织发展畜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肉蛋奶产量快速增长,全市肉类总产量16.1万吨,蛋类总产量9.9万吨,奶类总产量6.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0.7%、11.6%和61.4%。猪存栏45.1万头,生猪出栏81.6万头,分别增长17.8%和16.3%。家禽存栏1547.6万只,同比增长9.1%;家禽出栏3145.8万只,同比增长21.5%。

渔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扩大名优新品种养殖规模,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进一步推动了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37.1万吨,比上年增长11.2%。海水养殖以发展名优高效养殖为重点,优化养殖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发展新品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60.3万亩,比上年增加8.3万亩,增长5.5%。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16.9万亩,比上年增长6.1%;淡水养殖面积43.4万亩,比上年增长3.7%。全年水产品养殖产量25.1万吨,同比增长16.9%。捕捞产量12.0万吨,同比增长1.0%。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3.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9%。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8万台,计27.4万千瓦。全市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2.0万吨,增长7.4%。农村用电量3.8亿千瓦时,增长13.1%。全市1781个行政村中,1779个村通电话,1773个村通汽车,自来水受益村1767个。

工业

2004年,全市工业经济在内、外需求的共同推动下,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090.2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增长33.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90.2亿元,其中地方170.1亿元,分别增长29.5%和55.1%。各种经济类型竞相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增加值5.1亿元,集体工业增加值8.0亿元,股份制工业增加值567.0亿元,股份合作制工业增加值5.3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工业增加值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3%、13.6%、29.9%、45.5%和31.7%,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0.6亿元,比上年下降66.7%。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542.2亿元,轻工业增加值48.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6%和67.6%,重工业化水平达到91.9%。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越来越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40.6亿元,同比增长38.5%;其中地方524.4亿元,同比增长58.9%。实现利税353.0亿元,同比增长42.3%;其中地方63.5亿元,同比增长56.8%。实现利润261.1亿元,同比增长44.6%;其中地方43.4亿元,同比增长59.4%。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536.0%,其中地方256.6%,分别比上年增加131.6和44.1个百分点。骨干企业对全市工业的引领作用明显。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90.6亿元,同比增长33.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85.6%;利税总额337.0亿元,增长40.5%,占95.5%,其中利润总额250.7亿元,增长42.9%,占96.0%。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120.8亿元,比上年增长72.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1.1%,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