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信贷投放稳定增长。2004年,全市金融系统积极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改善金融服务,不断调整信贷结构,实现了全市金融平稳运行,促进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截止2004年末,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55.3亿元,较年初增加59.6亿元,增长12.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8.3亿元,增长14.2%。全市人均储蓄额18356元,比上年增加2096元。人民币各项贷款大幅度增长。各项贷款余额357.4亿元,较年初增加62.3亿元,增长21.1%。12月末余额存贷比达到64.4%,高于去年同期4.5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221.9亿元,增长29.6%;中长期贷款余额53.4亿元,增长95.1%。外汇贷款较年初增加2232万美元,余额达到9079万美元。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72.51亿元。 保险事业稳定发展。至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11家,比上年增加2家;承保额1590.9亿元,全年保费收入16.2亿元。其中,财险保费收入4.7亿元,增长13.9%;寿险保费收入11.5亿元,下降10.1%。全年赔付3.4亿元,增长19.2%。其中,财险赔付2.9亿元,增长19.1%;寿险赔付0.5亿元,增长19.5%。 市场物价 价格水平总体平稳上扬。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2%。从居民消费价格统计的八大类商品看,呈上升趋势的有三类:上升幅度最大的居住类,价格上升14.4%;其次为食品类,价格上升7.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升1.5%。呈下降趋势的有五类:衣着类价格下降5.2%;交通和通讯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类价格分别下降1.8%、1.7%、0.4%、0.2%。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7%。在商品零售价格统计的十六大商品类别中,价格呈上升的有七类,涨幅最大的是燃料类、金银珠宝类和食品类,价格分别上升18.7%、10.6%和8.1%;中西药品及医疗保健类、书报杂志及电子出版物类价格均上升0.8%;家具类价格微升0.1%。价格呈下降趋势的有八类,降幅最大的是交通和通讯用品类,下降6.3%。 工业品价格持续上涨。2004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4.0%。从轻重工业分类看: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6.4%,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品价格上涨7.4%,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品价格上涨4.4%;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15.6%,其中,采掘业产品价格上涨18.4%,原料工业产品价格上涨7.1%,加工工业产品价格上涨12.5%。从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分类看:生产资料产品价格上涨14.4%,生活资料产品价格上涨8.4%。2004年,全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8.5%。所调查的九大类原料,全部呈上升态势,其中有八类涨幅在10%以上。 房地产价格上升较快。全年各类房屋销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上升15.3%。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水平上升15.1%,私房(二手房)销售价格水平上升16.2%。全年房屋租赁价格水平上升5.9%。全年土地交易价格上升11.4%。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设改造城市主次干道90.2公里、干线公路82公里,实施了自来水厂二期扩容、西城市政设施配套完善、城市绿化等工程。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和环境综合整治取得较大成效,新增绿地面积122.5万平方米,城市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围绕构建交通、能源、防灾等体系,新开工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东营机场增加了北京航班,新开了上海航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环境空气优良率98.1%。全市建成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烟尘控制区7个,面积118.2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8个,面积79.2平方公里。市区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年日均值二氧化硫0.03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0.013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为0.081毫克/立方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1%。 科学技术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42项,其中省级43项,国家级29项;取得科技成果125项,其中7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省科学技术奖励29项,居全省各市第二位;专利申请量1488件,专利授权860件;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076份,技术交易额7.6亿元,增长52.0%。 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市、县两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4744万元,增长18.3%;其中市级2020万元,增长13.5%,占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93家,新增15家;其中国家级8家,新增1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4家,新增2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740家,新增5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1.1%,较年初增长2.6个百分点。 产学研结合不断拓展。先后举办了10次重点科技合作活动,组织论证了2个重大工程项目。全市引聘高层次人才139名,企校联建科研机构8家,转化项目92项,其中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 科技创业基地取得突破。全市建成各类科技创业中心6个,其中省级创业中心3个,国家级1个;总面积14.22万平方米,新建成面积8.6万平方米,占60.6%;入孵企业127家,其中新入孵企业34家。 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 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全市有普通高校6所(含广播电视大学普通专科班),招生11810人,毕业5318人,在校生33218人,专任教师3510人。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16290人。全市小学238所,招生24952人,在校生126959人,男女生比为52.1:47.9,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教职工7563人,其中专任教师6807人。普通初中85所,毕业生27897人,在校生90128人,男女生比为52.3:47.7,初中毕业升学率为82.9%,专任教师6941人。普通高中25所,招生15727人,毕业生9818人,在校生43240人,男女生比为54.4:45.6,专任教师2686人。全市有幼儿园712所,在园幼儿50751人,男女生比55.0:45.0,教职工4252人,专任教师250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117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