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21处,床位8825张,卫生机构人员11620人。其中,政府办卫生机构69处,其中综合医院11处、卫生院33处、卫生防疫防治机构6处、妇幼保健机构6处。卫生技术人员4333人,其中:执业医师1464人,执业助理医师496人,注册护士1060人,综合医院卫生技术人员1894人,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846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48人,妇幼保健机构163人。69处卫生机构实有床位3467张,其中,综合医院床位2019张,卫生院床位1297张,妇幼保健机构床位107张。全市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共计1411人。 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全市全部建立起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保率为98.0%;初步形成了17处县级医疗防保机构为龙头,33处乡镇卫生院为骨干,200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274处村卫生室为网底,功能较为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多层次、全方位地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城乡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共组织“平安之声”、“鱼水情”等大型文艺活动32场次,演职人员4000多人次,观众20万人次。累计送戏下乡400余场,观众80万人次。戏剧文学剧本《情天恨海》入选全国戏剧精品集。歌曲《永远跟随你》,在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山东电视台承办的中国原创歌曲奖山东选拔赛上获得十大金曲奖。《东营民间流传吕剧精选》书稿编辑整理工作基本完成。 报纸宣传质量有了新突破。《东营日报》先后有100余件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其中,《社会信用机制建设的有益探索》、《文明的价值》入选山东省“精品工程”,《着眼长远办大事——实践“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系列综述》、《我市为百万农民健康“保险”》等7件作品获山东新闻奖二等奖,4件作品获山东新闻奖三等奖。29件作品获中国地市报及山东省市地报新闻奖。市外宣传、对外宣传再上新水平。全年对外宣传、市外宣传用稿200余篇,其中130余篇稿件在大众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主要媒体刊用。部分稿件在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大公报》、《走向世界》等媒体发表。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成绩。市电台全年在省台发稿5583篇,列全省各市第一位,加入了山东半岛城市广播新闻交流网,与济南、青岛等城市电台联办了《山东半岛城市新闻》节目。广播新闻《好支书王友成》、电视理论片《走向文明》、歌曲《口碑》、广播剧《连心锁》、电视剧《黄河入海的地方》等5件作品入选省第七届精品工程评选。广播剧《连心锁》荣获全国广播剧评选二等奖。电视文艺栏目《综艺黄金段》、商业广告《凯银乳业》等2件作品荣获全省广播电视政府奖一等奖。 全市现有5个广播电台,6个广播发射台,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现有6个电视台(含东营教育台),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7万户,其中地方用户达到24.5万户。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和入户率分别达到97.4%和62.6%,走在全省前列。建成了全市数字有线电视服务平台,具备了开通数字电视信号的能力。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万达杯”东营市第七届运动会、2004年“康力杯”庆“三八”市直女职工健美操比赛、“鑫都盛佳杯”体育舞蹈大赛、第十个“全民健身月”启动仪式暨市直干部职工拔河比赛。新批体育类民间组织22家,比上年增加3家。在全省青少年锦标赛上,共获金牌7枚、银牌10枚、铜牌5枚。参加全国系列比赛获金牌6枚、银牌3枚、铜牌3枚。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35元,比上年增长26.8%;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194元,增长17.4%。居民膳食结构不断改善,肉、蛋、鱼、油、鲜奶消费均有增加,在外用餐支出增多,全年人均食品支出2405元,增长12.7%。恩格尔系数为29.4%。全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3平方米。每百户居民拥有彩电132台,电冰箱104台,洗衣机92台,组合音响21套,摩托车22辆,空调器104台,录放像机30台,电脑55台,微波炉38台,移动电话175部。 农民生活改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033元,比上年增加523元,增长14.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59元,增长19.9%。全年农民人均食品消费972元,恩格尔系数为35.2%。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6.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80台,电冰箱20台,洗衣机31台,电脑1.3台,摩托车58辆,电话机88部,移动电话39部。 劳动就业形势稳定。2004年末,全市在岗职工31.4万人,比上年增长0.1%;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5.1亿元,增长14.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866元,增长12.7%;其中地方17242元,增长18.9%。全市共安置就业人员36538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2574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92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841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共为9750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8373万元,为机关事业单位6876名离退休人员、2707名遗属发放养老金和遗属补助费12843万元,为7734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005万元,社会化发放率和准确率保持100%,“两个确保”继续得到巩固。2004年企业单位参保职工93837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16548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1114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531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174人,征缴保险费14477万元。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共有23.9万人参加投保,积累基金7102.4万元,全年收缴保险费231.7万元。 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4083张,收养2888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8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5个;24399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筹集福利资金1131万元,接受社会捐赠491万元。 人口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两项特色”为载体,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788293人,其中农业人口943629人,非农业人口844664人。人口出生率为11.4‰,人口死亡率为4.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合法生育率为99.5%,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