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工业品价格全面上涨。2003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7.8%。其中,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4.9%;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20.4%;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18.7%,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6.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7%。 房地产价格保持平稳增长。全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4.2%。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4.0%,房屋租赁价格上涨5.4%,土地交易价格上涨5.5%。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年投资1.74亿元,对中心城的40个居住小区进行了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和配套设施完善,建设改造中心城公厕75座,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重点加强城市主要干道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管理,对市区主要干道进行了重点整治和全面改造,济南路改造、北一路西延、聊城路西延工程已完成。新增用气人口2.3万人,供热面积82万平方米,垃圾处理能力300吨/日,城市道路面积211.28万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214公顷。2003年,东营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果。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1.5亿元,建成6个环境监测站,6个烟尘控制区,6个噪声达标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65.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2.3%;工业废水排放总量7460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280吨。 科学技术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70项,其中省级73项,国家级27项,争取上级无偿资金2191.5万元;开发新产品38个;鉴定科技成果10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励24项;专利申请量1121件,专利授权880件;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937份,技术交易额5.7亿元。 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市、县两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4010万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市级1780万元,同比增长11.25%,占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36%,县区均达到同级财政预算的2.5%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78家,新增17家。其中国家级7家,新增2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690家,新增50家。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6亿元,同比增长67.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8.8%,较年初增长2.06个百分点。 产学研结合不断拓展。先后举办了5次重点科技合作活动,组织论证了12个新上重大工程项目。全市引聘高层次人才190名,联建科研机构14家,转化项目81项。国际科技合作取得突破,与匈牙利、俄罗斯、美国、巴基斯坦等国的科研院所实施了5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科技创业基地初具规模。全市已建和在建各类科技创业中心8个,孵化总面积5.3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1家,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2亿元,利税8600万元。 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 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全市6所普通高等院校,招生9259人,在校生达到24309人;普通高中24所,招生14848人,在校生37339人,专任教师2325人,专任教师达标率85.8%;普通初中94所,招生5977人,在校生96226人,专任教师6996人,专任教师达标率96.1%;小学252所,在校生12789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巩固率为100%;幼儿园760所,在园幼儿51982人。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18所,拥有床位8369张,卫生技术人员8987人,其中医生3896人。全市投资7096万元,构建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了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和乡镇分别设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建立了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市全面推开,全市参保农民104.1万人,参保率为98%。合理规划设置了33处乡镇卫生院,确定了11处中心卫生院和22处一般卫生院,新建和改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各100处,明确了功能定位,优化了资源配置。 文化体育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群众文化活动高潮迭起。2003年,成功排演了“开放的东营、奋进的东营”文艺晚会;组织了东营市2003年元宵节民间文艺展演,举办了东营市首届京剧票友大赛。全年共组织广场文化活动23场,累计送戏下乡540余场。专业艺术取得新成绩。创作排演了大型现代吕剧《潮涌黄河口》;剧本《大海潮》、《老憨上任记》获第三届全国戏剧文学铜奖,剧本《书记还乡》获剧本奖。在国家级报刊发表小说17篇,短篇小说《王树的大叫》获山东省首届齐鲁文学奖。东营市艺术团获全国总工会文艺调研说唱表演银奖。 报纸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东营日报社先后有86件次好新闻、好版面、好论文、好专栏、好照片、好广告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复评暨全国新闻摄影年赛铜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中国时事报道奖、山东新闻奖等省级以上奖项。全年对外宣传、市外宣传用稿近300篇,其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等国家级主要新闻媒体发表稿件38篇,在涉外新闻媒体和海外媒体发表稿件50余篇。 广播电视事业欣欣向荣。2003年,市电台在省台播发新闻稿件4782条,总分列全省第一名;市电视台在省台播发新闻稿件648条,总分列全省第六名。精品生产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在全省广播电视政府奖评选中,广播新闻《零税区引来60亿》、电视剧《黄河入海的地方》、春节晚会《大河春消息》、公益广告《请节约每一滴水》、形象广告《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和栏目《快乐宝贝》分别荣获一等奖。电视农业专题栏目《田园风》被评为全省名栏目。全年有60多件作品在全国、全省的广播电视节目评选中获得较好名次。 农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89%,入户率31.5%。全市有线电视用户突破28.6万户,其中地方用户15.6万户。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积极稳步推进全民健身工程,举行了“体育进社区”启动仪式,清风湖公园的省级健身路径工程投入使用。竞技体育有了新突破。8个单位被评为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在全省青少年运动会上,共获金牌7枚、银牌7枚、铜牌7枚。在全国太极拳交流大赛中获银奖1枚。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98.68元,比上年增长11.5%。居民消费支出6971.78元,增长9.8%。其中,交通、通讯支出619.83元,比上年增长14.9%;居住支出296.97元,比上年增长28.9%;食品支出2132.97元,比上年增长14.6%。恩格尔系数为30.6%。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9.52平方米。每百户居民拥有彩电132台,电冰箱101台,洗衣机91台,组合音响27套,摩托车19辆,空调器91台,录放像机28台,电脑49台,微波炉38台,移动电话124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