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1 抚州市统计局

2002年是抚州发展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一年,是抚州大开放、大招商、大改革、大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主战略,取得了重大成果,有效地推进了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开创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一、综合

全市经济增长加快,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4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0.0%,是近五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92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59.94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42.34亿元,增长13.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17元,比上年增长9.01%。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3.9:38.0:28.1调整为31.4:40.2:28.4。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2.2、0.3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一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展顺利,通过招商引资全市共完成企业转制85户,置换职工身份21545人,并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一些长期亏损的困难企业重现生机。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基本完成,实现农民人均减负(与2001年比)59元,整体减负率为43.4%。三是政府机构改革全面铺开,市县(区)两级政府工作部门进行了机构撤并,全市各乡镇实行了机构精简,人员分流达到40%。

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转型期中的结构性、机制性矛盾仍较突出,社会需求持续增长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果尚不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适应市场能力还不高;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且收入差距明显,就业矛盾依然存在,部分低收入群众的生活较为困难。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200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86.36亿元,比上年增长0.38%。其中农业48.95亿元,增长0.02%;林业7.25亿元,增长3.2%,牧业22.99亿元,下降4.36%;渔业7.17亿元,增长10.74%。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招商引资,一批投资几个亿、几千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正在实施。培植年产值或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1家。发展订单农业项目38个,产值8.1亿元。全市农业商品率达74.1%。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早稻种植134.7万亩,同比调减9.9%,特色种养业进一步发展,黄栀子种植面积达7万亩,将逐步成长作为主导产业。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发展。2002年,全市工业经济加快战略性调整和企业规范改制步伐,大力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年经济运行效益和质量提高。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68亿元,增长14.52%,完成地方工业总产值47.22亿元,增长16.17%。一是重点企业产品起了支撑作用,实现产值、收入、利税同步较快增长,尤其是12户重点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增长,成为近几年效益最好的一年。二是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非国有工业发展更快,占全市工业比重由去年70%上升为75%。三是企业的经营机制和整体素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员和债务负担下降,融资和开发能力增强。全市统计口径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1.98亿元和利润1.01亿元。

建筑业发展较快。房屋建筑装饰装修业继续保持良好增势。2002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2.8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

四、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成效显著。2002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结合抚州实际,确立了“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和突破口,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抚州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新思路,出台了一整套与之相应的政策措施,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举措,掀起了全民招商引资的热潮。形成了“大开放、大招商”的格局,基本实现“外树形象,内增信心”的预期目标,经济发展的环境显著好转。年终考核显示,截至11月30日止,全市签约项目1804个,合同资金307.6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409个,5千万元以上项目82个,亿元以上项目27个;农业项目250个,工业项目982个,第三产业项目572个。实际进资(剔除流动资金)达46.85亿元,占年计划155.5%。目前市工业园区已有兴盛(圣罗兰)皮具服饰、珍视明药业、中春实业、北大科技园、九星科技园等53家企业进园落户。外商外资的大量涌入,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带动了餐饮业、运输、通讯和建材等三产业发展。

五、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业稳步增加

2002年,我市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来抓,加快了建设步伐。市万亩工业园区完成一、二期土方工程及部分道路管网工程,年整土地近7000亩,固定资产投入达26.3亿元。据统计,2002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05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如果剔除农村集体及农民个人投资,则完成35.19亿元。其中国有单位投资完成24.33亿元,增长20.11%。投资领域在去年高增长基础上出现了国有投资、民间投资、招商引资投资同步快速发展的局面。2002年房地产完成投资7.80亿元,增长89.42%。近年来,房地产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房地产业成为我市本年度的亮点产业,2002年房地产业生产总量景气指数为125%,比上年同期提高近20点。房地产土地开发面积、房屋施工面积和完成投资情况景气指数均较上年有大幅增长。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进一步得到加强。2002年,全年完成交通邮电业增加值7.43亿元,比上年增长8.2%。铁路、公路、水运、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运力增强。邮政、电信、移动、联通、寻呼等服务有新进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1446万吨,比上年增长2.26%。完成旅客运输量2776万人,比上年增长2.70%。邮电通讯较快发展,实现了村村通固定电话、乡乡通移动电话。2002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11786万元,比上年增长7.1%;全市电信业务总量25778万元,比上年增长36.45%,其中,移动电话用户达33.6万户,同比增长77.9%。

七、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2002年,全市居民消费需求趋于活跃,消费总量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全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分城乡看:市、县消费品零售额51.6亿元,增长10.9%;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3.9亿元,增长8.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1%,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3%,制造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2%,农业生产者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8%。商品市场建设进度加快,启动了六水桥、南湖路、桥东、大公路和青云路等五大农贸市场建设,开工兴建马家山、迅东、田缘和贸易四大商贸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