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赣浙闽皖四市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和快速发展地区”的战略目标,开拓创新,团结拼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十五”计划全面超额完成。为实现上饶在江西东部快速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8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65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64.71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138.7亿元,增长13.3%。人均生产总值6130元,增加824元。 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3.4:40.9:35.7调整为21.8:42.5:35.7,一二三产业结构得到巩固和发展。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9%,提高2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9%,比上年上涨2.9%,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5.8%,消费品价格上升102.0%。从商品构成看,食品价格上涨4.6%,其中粮食价格下降3.0%;居住价格上涨6.2%;烟酒日用品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2.1%和5.3%;全年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1%,比上年上涨1.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工业项目规模较小、档次较低,产业集聚效应还没有显现出来;农业产业化程度不够高,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社会保障压力还比较大。 二、农业 农业稳步发展,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市农业总产值135.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粮食总产量达52.4亿斤,增长1.35%。 林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全市实现林业产值10.53亿元,增长5.48%;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15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7.7%。 畜牧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牧业产值实现34.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78%;牧业产品产量增有降。全年生猪出栏236.8万头,增长6.38%;牛出栏7.7万头,增长16.67%;家禽出笼2957万只,下降7.18%;鲜蛋产量4.7万吨,下降12.9%;肉类总产量23.11万吨,增长6.64%。 渔业生产加快发展。全市实现渔业产值29.8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33%;水产品总产量31.49万吨,比上年增加1.91万吨,增长6.46%,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9.21万吨,增长8%。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改善。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24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8%,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7.27万吨,增长8.68%;农村用电6.46亿千瓦小时,下降3.8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1.66千公顷,增长1.69%。 农业企业实现了大发展。各类农业企业新增216家,总数达到2216家,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达到99家;绿色有机食品新增113个,绿标总数达到196个,占全省近三分之一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主导经济增长的格局突出。全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9.12亿元,增长25.35%。产销衔接状况保持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84%,比上年上升0.31个百分点。全市重点培育的六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5.7亿元,增长25.43%。 工业企业数量迅速增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9家,新增42家。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由上年19家增加到33家。 全市总用电量38.38亿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其中:工业用电量26.72亿千瓦时,增长11%。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原煤133.15万吨,比上年增长32.82%;服装1271万件,增长75.74%;水泥582.63万吨,增长10.86%;轴承2552万套,增长22.78%。 工业企业效益显著改善。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2.41%,比上年提高2.95个百分点,列入考核的7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优于上年;规模以上工业盈亏相抵后利润3.0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151.67亿元,利税10.28亿元,分别增长32.38%和5.51%。 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园区招商实际到位资金104.91亿元,园区内投产工业企业648家,比上年增加158家。完成工业增加值51.49亿元,同比增长31.34%,实现销售收入159.95亿元,同比增长53.14%,安排就业人数9.08万人,同比增长23.49%。 建筑业生产发展加快。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4.9亿元,增长22.4%。房屋施工面积863.8万平方米,增长61.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97.7万平方米,增长87.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维持高位快速运行状态,推动经济增长格局明显。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遏制了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7亿元,比上年增长40.8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6.71亿元,增长45.96%。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在城镇投资中,农业投资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倍。工业投资完成64.66亿元,比上年增长49.19%,增幅比城镇投资增幅高3.23个百分点,占城镇投资的比重达到26.35%。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6.41亿元,增长58.86%;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8.65亿元,比上年增长58.64%。在城镇投资中,非国有投资102.12亿元,比上年增长40.47%。 重点工程建设迈出新步伐。在加强宏观调控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坚持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和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工作。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为重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区建设,顺利推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城、中心镇的道路连接工程,建起了周边县城、中心镇进入中心城区的快速通道。启动中心区建设工程,加快新火车站片区建设。抓住机遇,加快过境高速公路和市内快速通道建设,景婺黄、景婺常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基本完成,景鹰高速公路于2005年11月份顺利开工,宁上高速公路于2005年12月完成工程。乐江线已于2005年11月份顺利竣工通车,鄱余公路已完成投资1.7亿元,中小桥及涵洞工程全部完成,2006年可竣工通车;珠湖信江大桥,龙津大桥、鄱阳莲湖大桥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同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5.76亿元,建成水泥(油)路突破1000公里,大大改善了农村交通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