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1 上饶市统计局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运行质量较好,城乡居民增收较多,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和谐上饶建设加快,体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451.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65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200.69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163.04亿元,增长14.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082元,比上年增加952元。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300.1亿元,增长28.8%。占GDP比重为66.7%,提高6.5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继续改善。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1.2:42.4:36.4调整为19.4∶44.5∶36.1,一二三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25%,提高2.3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8%,比上年上涨1.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2.8%,消费品价格上升1.5%。从商品构成看,食品价格上涨2.8%,其中粮食价格下降2.1%;居住价格上涨5.6%;烟酒日用品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5.1%和0.8%;全年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1%,比上年上涨1.1%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48.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43.69万人,第二产业79.86万人,第三产业124.75万人。在岗职工29.21万人,增加0.2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38.36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6%。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够强,总量不大,人均经济指标偏小,经济结构有待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加大,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收任务比较重,社会就业压力比较大。

二、农业

农业稳定发展。认真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加上有利的气候条件,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持良好势头。全市农业总产值143.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66.3万吨,比上年增加4.39万吨,增长1.7%。种植业结构发生变化,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51.2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63万公顷;棉花、油料种植面积分别为0.29万公顷、9.09万公顷,分别增加0.11万公顷和减少0.24万公顷。蔬菜面积5.1万公顷,基本持平。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农业发展较快。

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全年造林面积2.77万公顷(重点工程0.63万公顷)。多数畜产品产量持平,肉类总产量23.27万吨,比上年增加0.69%,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9.9万吨,增长3.2%;禽蛋总产量3.52万吨,下降26.08%。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4.8万吨,增长10.87%。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290.2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0%,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6.15万吨,下降6.4%;农村用电65.22亿千瓦小时,增长0.8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6.39千公顷,增长0.19%。

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实有农业企业2216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业254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30家,市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29家;新增绿色食品72个、有机食品58个,绿色食品总数58个,有机食品总数256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6.11亿元,增长23.17%。股份制、股份合作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继续快速增长。

支柱和优势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30个工业行业增加值均保持增长,其中:机械工业增加值为36.46亿元,增长26.05%;建材工业为38.71亿元,增长34.83%;有色金属工业为62.85亿元,增长26.39%;食品工业为25.21亿元,增长16.90%;纺织服装工业为19.24亿元,增长22.68%;医药化学工业为12.29亿元,增长21.97%。

全年新产品产值7.57亿元,增长14.35%。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服装为1911.76万件,增长87.3%;发电量为46894万千瓦时,增长24.42%;十种有色金属为58126吨,增长52.01%。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2.62%,比上年提高34.26个百分点,创历年最好水平。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37.26亿元,增长45.44%;实现利税17.86亿元,增长75.81%,其中利润6.97亿元,增长177.66%,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税增幅均在100%以上。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50.63亿元,增长12.4%。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1.3亿元,增长36.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90万平方米,增长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77万平方米,下降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8.31亿元,比上年增长37.23%。其中,城镇以上投资247.67亿元,增长32.65%;农村投资15.33亿元,增长9.34%。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3.2亿元,下降18.2%;第二产业投资100.76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投资142.87亿元,增长27.65%。从行业看,工业投资增长99.43%,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9.2%。全年共安排施工项目588个,建成投产项目109个。

非国有经济投资在整个投资中的比重逐渐提高,作用日益彰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6年我市非国有经济共完成投资128.3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5.15亿元,增长24.36%,占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51.84%。其中:民间投资121.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78%,非国有经济投资对我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已达38.7%。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7.4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商品房屋销售额20.7亿元,增长21.7%。其中销售住宅16.2亿元,增长36%。商品房空置面积14.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