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1 宜春市统计局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有所发展。全年公路、水路客运量4630.3万人,比上年下降0.76%,其中非交通系统客运量3282.3万人,下降0.2%;旅客周转量22.69亿人公里,增长19.91%,其中非交通系统13.20亿人公里,增长9.54%。公路、水路货运量3210.4万吨,增长6.04%;货物周转量24.36亿吨公里,增长6.71%。交通部门水路运输货运周转量16万吨公里,下降10.6%。全社会机动车辆拥有量1.5万辆,增长5.0%,其中汽车1.2万辆,增长0.9%;其他机动车0.3万辆,增长24.8%。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加快,新型业务不断出现。200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35.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2.5%,其中住宅电话30.9万户,增长34.8%;移动电话用户15.6万户,增长1.5倍;互联网用户达1.7万户;年末邮路总长度3292公里,增长9.3%。邮电通讯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七、国内贸易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增强,市场商品销售稳步增长,假日消费日趋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21亿元,比上年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8.93亿元,增长13.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61.28亿元,增长6.2%;城市、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分别为32.07%和67.9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3.76亿元,增长10.78%;餐饮业零售额8.77%亿元,增长13.6%。全市供销社系统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2259万元,下降58.15%。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57.5亿元,增长1.7%,其中,城市集市贸易成交额21.5亿元,增长32%;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36亿元,下降5.3%。

八、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继续增长。据海关统计,我市外贸出口总值169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6%。在出口总额中,外贸部门自营出口943万美元,增长9.8%;生产企业出口139万美元,增长115.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612万美元,增长24.2%。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13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1.9%。

旅游外汇收入持续增加。全年接待来宜旅游、观光、访问及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外国友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共计3349人次,比上年增长12.42%。旅游外汇收入176.61万美元,增长21.78%。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200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2.0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88亿元,增长7.2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7.4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2亿元,增长8.4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6.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18亿元,增长6.3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4.4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28亿元,增长5.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29.6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14亿元,增长4.96%。全年现金收入496.07亿元,支出495.11亿元,净回笼现金0.96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07亿元,增长7.72%,其中财产保险1.11亿元,人身保险1.96亿元,分别增长4.72%和9.39%。全年支付各类赔款8279.7万元,增长24.94%,其中财险支付7647万元,增长40.31%;人险支付632.7万元,下降46.24%。年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19.8万人,增长2.74%;离退休人员4.46万人,增长7.2%。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站)214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10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88.12%;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3%。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50个。有线电视台11座,有线电视用户15.61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共有卫生机构585个,其中医院238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1516张。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4258人,下降3.66%,其中医院、卫生院医生5887人,护师、护士4051人,分别下降4.09%和5.79%。卫生防疫机构13个,人员545人,专业防治机构13个,人员383人;妇幼保健机构9个,人员347人。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0年,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我市体育健儿荣获金牌80枚、银牌68枚、铜牌57枚。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适龄学生体育达标率稳定在91%以上,向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4名,有3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

十一、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城市住户抽样调查统计,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94.34元,增长2.4%;人均消费性支出3691.8元,增长0.2%。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统计,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51.85元,增长0.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用支出1767.83元,下降6.13%。职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6241元,比上年增长12.47%。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304个,收养人数6000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年共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36.6万元。

环境保护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241人,环境监测站10个,环境监测人员64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9个,比上年增加4个,完成投资475万元,增长65.5%。全市城镇建成烟尘控制区14个,增尘控制区面积39.66平方公里,环境污染状况进一步好转。

注:1、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劳动生产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人口数据全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已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