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59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6.95亿元,比上年增长7.6%;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3%。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40亿元,增长18.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44万人,在校生1.66万人,毕业生0.48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42万人,在校生2.62万人,毕业生0.73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09万人,在校生8.75万人,毕业生3.13万人。初中招生6.56万人,在校生2.04万人,毕业生6.99万人。普通小学招生6.07万人,在校生37.78万人,毕业生6.4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2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9.84万人。 全年申请专利147件,比上年增加16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艺术馆14个,图书馆13个,博物馆13个。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23所,其中医院42所,农村卫生院223所,卫生防疫站14所。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17万人,其中农村卫生院拥有3916人。全市拥有病床床位9085张,其中农村卫生院拥有2978张。全市122.49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上年增加65.87万人。 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开展。全年举办各级运动会177次,9.57万人参加运动会,在省级比赛中113人获优秀以上荣誉。国家体育锻炼达标数为50.65万人,等级运动员的发展人数71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72.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46万人,出生率为13.72‰;死亡人口2.83万人,死亡率为6.00‰;自然增长率为7.72‰。全市城镇化率为33.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72元,比上年增长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0元,增长10.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8.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5%;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为34.76平方米和24.61平方米;全年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2242元,比上年增长8.2%。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4.61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7.8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9.6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20.02万人,增加2.3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18.1万人,增加502人。 全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41036万元,总支出49772万元。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1907人,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46个,民政部门办的社会福利单位16个。全年9.88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1.70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十二、资源、环境 全市拥有14个环境监测站,建成噪声达标区7个,噪声达标面积14平方公里。全年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22528.5万元。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87.22%,工业重复用水率36.77%。全市重点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二类水质标准,与上年相比总体上保持稳定;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达到一级标准,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二级标准,与2005年相比,城市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变化不大;中心城区酸雨(PH值≤5.6)频率为93.4%,比上年下降了1.5%,PH年均值为4.28,比上年上升了0.04,酸雨污染仍然严重;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8.2分贝,达到4类标准,噪声值比上年下降了3.0分贝,交通噪声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5.8分贝,达到2类标准,属轻度污染,噪声值比上年下降了1.1分贝,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13万公顷,退耕还林5681公顷,比上年增加4021公顷。全市已建立29个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保护区1个,保护区面积达6.62万公顷;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10个,面积8.96万公顷;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29个,鸟类环境生态中心1个。 全年(中心城区)平均降水量1624.7毫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总用水量25.39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562亿立方米,城市环境用水0.018亿立方米,生产用水23.811亿立方米,在生产用水中一、二、三产用水分别为18.869、4.859、0.083亿立方米。 注: 1、本公报发表的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3、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5、人口数为人口年度变动抽样调查数。 6、公报数与年鉴数不一致时,以年鉴数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