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以改革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工业为主战场,以投资为拉动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民经济加快发展,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运行良好,速度明显加快,质量明显提高,后劲明显增强。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增速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29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95.71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116.04亿元,增长12.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866元。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三大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33.1:29.6:37.3调整为31.2:31.1:37.7。 市场物价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7%,其中食品类下降0.2%,衣着类下降0.1%,医疗保健类下降2.9%,交通通讯类下降1.6%,居住类下降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9.4%。 在受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较大的情况下,财税部门通过狠抓收入征管,挖掘增收潜力,确保应收尽收,财政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33亿元,增长5.1%;财政支出42.25亿元,增长22.0%。收入结构得到改善,工商税收比重上升,其他、罚没、收费收入比重下降;法定支出、重点项目支出进一步加强,全市科技支出、支农支出、教育事业费及社会保障支出增幅均大大高于收入的增长,工资性支出得到有力保障,有效的缓解了欠发工资的问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水平与“站前列、争一流”要求尚有差距;随着年青力壮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农村撂荒弃耕现象不少,农业结构调整任务很重;财政收入总量偏小,收支矛盾仍较突出;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业 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目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以外销为主的蔬菜和园艺花卉业取得新进展,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6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66.68亿元,增长2.0%;林业产值9.08亿元,增长12.8%;牧业产值53.37亿元,增长1.8%;渔业产值17.39亿元,增长10.2%。多种经营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86%,农产品商品率达69.6%,分别比上年提高4.8和1.3个百分点。 种植结构继续优化,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其中,粮食产量225.3万吨,下降7.3%;油料产量13.79万吨,下降11.4%;甘蔗产量32.16万吨,增长18.1%;烤烟产量1.22万吨,增长10.0%;水果产量28.36万吨,增长36.7%。 畜牧业、渔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生猪出栏354.98万头,增长0.3%;出售和自宰肉牛21.51万头,增长4.4%;出售和自宰羊9.31万只,增长24.1%;家禽出笼10926.66万只,增长5.8%;肉类总产量46.4万吨,增长2.2%;牛奶产量1.16万吨,增长7.16倍;禽蛋产量5.89万吨,下降5.1%;水产品产量15.93万吨,增长2.1%。 林业和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当年造林面积27.27万亩,低产林改造面积9.46万亩,新封山育林面积16.2万亩。全年有效灌溉面积404.5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36.26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6.7%、72.1%,比上年提高7.6和6.4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主攻工业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形成了新的工业增长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总产值91.92亿元,增长21.6%;实现工业增加值25.39亿元,增长24.6%;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7.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在工业生产中,轻工业产值35.11亿元,重工业产值56.81亿元,分别增长20.5%、22.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产值24.27亿元,下降7.5%;集体企业产值2.26亿元,增长0.2%;股份制企业产值39.74亿元,增长31.1%;“三资”企业产值16.11亿元,增长39.2%;其他工业企业产值9.54亿元,增长46.4%。从行业上看,食品工业增长18.8%,有色冶金工业增长17.1%,医药制造业下降22.8%,建材工业增长28.0%,普通机械制造业增长48.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31.3%,木材加工业增长50.3%,造纸业增长3.53倍。 扶优扶强成效明显,全市28户重点企业产销两旺,效益大幅上升。通过破产、拍卖、收购兼并、联合重组,国有资产得到置换,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市外产业资本,存量资产得到盘活,一批困难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7.68亿元,增长20.2%;实现利润2.1亿元,上交税金7.09亿元,分别增长62.7%和17.5%;其中地方工业实现利润1.7亿元,上交税金4.59亿元,分别增长66.9%、21.3%。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市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9.64亿元,增长39.2%。房屋施工面积369.5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94.94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5%、15.1%。实现利润4484万元,增长229.9%;上交税金7898万元,增长70.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全市掀起了以赣定、赣龙“两路”建设为龙头的新一轮投资热潮,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9亿元,比上年增长50%。名列全省前茅,是“九五”时期以来的最好水平,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从报表范围的统计来看,全年完成投资71.12亿元,增长84.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7.2亿元,增长91.8%;更新改造投资7.47亿元,增长91.9%;房地产开发投资11.26亿元,增长31.3%;其他投资5.19亿元,增长2.46倍。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全市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1.1亿元,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21.4平方公里,新增、改建城市道路面积183万平方米。赣定高速公路、赣龙铁路等一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市政中心等一批市政重点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全年重点工程投资21.63亿元,增长8.9倍。国省道改造完成230公里,建成县乡水泥(油)路240公里,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1514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3656公里,新增247公里。行政村通公路的比重达94.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铁路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75.7万吨,增长17.5%;旅客发送量214.3万人次,增长15.6%。公路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63658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386016万人公里,分别增长3.0%和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