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和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采取一系列加快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举措,各项目标全面顺利完成。在投资、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下,全市国民经济运行呈现速度加快、效益较好的良好局面;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优化;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大,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质量明显提高,后劲明显增强。实现全市生产总值(GDP)34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速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61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2.73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增加值130.48亿元,增长13.0%。人均生产总值达4290元。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三、一、二”向“三、二、一”转变的重大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4:30.5:38.1调整为29.5:32.7:37.8。 市场物价继续保持平稳。自10月底开始,我市粮食、蔬菜等食品类价格虽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但并没有引起市场物价的全面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仅为100.9%,物价水平只比上年上涨0.9%。在八大类价格指数中,除食品类和居住类上涨外,其余六大类均下降。其中:食品类上涨5.5%,居住类上涨1.8%,衣着类下降6%,医疗保健类下降7.6%,交通通讯类下降3.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下降0.3%。 在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市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健全税源控管机制,加强税收征管,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6%,为1996年以来最高增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9.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9.68亿元,增长13.5%。从收入项目上看,税收的增长明显快于非税收入的增长,工商各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49.6%,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财政支出保障能力增强,保证了工资、法定重点支出以及“非典”等突发性应急支出的需要。全市财政支出47.55亿元,增长12.5%,实现稳定、适度增长的目标。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按照中央、省机构改革精神,基本完成了市、县(区)和乡镇三级政府机构改革。全市现有建制镇138个,乡145个,街道办事处7个,乡镇(街道)数比上年减少10个;居委会210个,村委会3399个,村委会比上年减少670个。国有企业通过“两置换”,改制面达89%。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展开,社会保障等配套改革不断推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体制、结构等深层次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既不稳定,也没完全形成。“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农业产业化进程慢,农民增收难;消费需求依然不足,经济增长过分倚重投资的拉动;就业形势严峻,不少低收入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 二、农业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由于退耕还林还草等原因,全市耕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有较大的减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84.03万亩,比上年减少116.61万亩,下降9.71%。其中粮食作物626.71万亩,油料97.17万亩,甘蔗6.48万亩,烟叶10.80万亩,分别比上年下降12.10%、6.50%、21.70%和13.56%。同时以脐橙为主体的果业正成为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新支柱。果园面积达到178.24万亩,其中脐橙75.08万亩;当年新增22.47万亩果园面积中脐橙占87%。 粮食、油料、甘蔗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有较大的减少,莲子、果用瓜、水果等几种特色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特别是以脐橙为主的水果产量快速增长。 畜牧水产业发展良好。全市以发展草食畜禽生产为主,加快水产品的换代,扩大特种水产品养殖,生产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加快了畜牧水产业的发展步伐。 林业和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快。当年完成造林面积57.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面积28万亩。生态林面积45.56万亩。防护林工程面积32.84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3.71万亩。全年有效灌溉面积396.4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33.24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9.38%和75.13%,比上年提高2.65和3.05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主攻工业成效突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14.04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地方工业产值96.26亿元,增长32.2%。实现增加值3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23.44亿元,增长29.3%。 工业行业结构继续改善。全市已发展形成7个产值比重超过5%的主体工业产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矿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主体工业产业的产值比重、利税比重分别达到65.28%和66.42%。 重点企业实力不断加强。40户重点企业户数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但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50%和75%。销售收入过亿的企业达到24户,比上年增加8户,销售收入达到43.86亿元,比上年增长26.21%,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39%。利税超过千万元的企业增加8户,达到22户,实现利税8.44亿元,比上年增加50%,占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的62%。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格局已形成。企业群体已实现由国有企业为主体向股份制企业为主体的重大转变。国有工业产值比重降至20.09%,比上年减少6.34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在工业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其产值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达到49.13%。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所占比重达到20%。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不断进入的海外和港澳台投资以及民营企业的加快发展,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34亿元,比上年增加2.43亿元,增长127.5%。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5.0亿元,增长83.3%;亏损企业亏损额0.66亿元,下降19.3%,亏损面为27.7%,下降2.9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3.46亿元,增长57.4%。 建筑业发展迅速。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的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5.04亿元,增长27.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09.3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55.9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7.84%和31.28%。实现利润5367万元,增长19.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