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49亿元,比上年增长42.38%。城镇以上投资为144.31亿元,比上年增长55.1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93.23亿元,增长79.98%;更新改造投资7.19亿元,下降5.02%;房地产投资13.44亿元,增长15.76%。 重点工程投资力度大,进展顺利。全市23个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1.53亿元,占全部基建、更改投资的51.3%。杨梅渡大桥、梅林大桥、323国道改造等项目已基本建成。特别是赣定高速公路南康至龙南段约100公里基本建成通车,结束了赣州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赣龙铁路、赣丰公路改造正在建设之中。在加大国省道建设的同时,乡村道路建设进程加快。全市县、乡、村公路共完成水泥(油)路投资3.66亿元,建设县乡村水泥(油)路1037.81公里,建设里程再创新高。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全市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3.4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171.24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市建成面积达到36.9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5.5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投入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达2.9亿元,新建和改造道路12条。黄金广场、体育中心、全球通大桥、龟角尾公园相继竣工。 五、国内贸易 市场消费需求趋势加快。受“非典”影响,上半年消费品市场出现波动,从7月份开始市场发展趋势不断向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14亿元,增长10.87%,为近年来的最高增幅,分别比2001年、2002年加快0.5和0.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7.15亿元,增长8.86%,县零售额39.25亿元,增长15.12%,县以下零售额43.74亿元,增长8.97%。分行业看,餐饮业较旺,增长15.65%,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0.09%。 一批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和规模较大的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在我市已形成。商品交易市场主要有:赣南贸易广场(年成交额42.92亿元,下同),龙都商城(12.45亿元),东门市场(7.40亿元),卫府里市场(4.78亿元),南康市成衣市场(3.08亿元),桃子园市场(1.78亿元),大余北外农贸市场(1.14亿元)。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迅猛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31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3.31%。其中,出口总额13085万美元,增长53.04%。出口额在全省各设区市中居第二位;在全省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20家企业中,我市瑞金市红都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赣州鸿晟冶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分别居于第14位、19位。进口总额10052万美元,增长109.42%。 我市进出口贸易中以一般贸易为主体,占77.32%;加工贸易的比重逐步上升,由上年的16.44%提升至20.86%。出口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服装、鞋、纺织纱线织物及织品、塑料制品,进口商品以化工原料(聚苯乙稀、合成纤维)、工业机械(纺织机械、工业缝纫机、金属加工机床)为主体。 利用外资创造历史最好水平。全省利用外资表彰12个县中我市有7个,利用外资前10名的工业园区中我市有四个(兴国县工业园、于都县楂林工业园、龙南县金塘开发区、信丰县工业园)。利用外资项目分别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全年新签外资项目179个,签约资金5.16亿元,增长96.86%;实际利用外资4.76亿美元,增长102.85%。实际利用外资额居全省各设区市第二位,仅位于南昌市之后。 区域经济协作进一步增强。不断加强与闽西、粤东、赣东南经济协作区,大京九经济带、闽粤赣边区经济技术协作区以及“红三角经济圈”等区域协作的经济技术协作。全市签约内资项目1313个,合同引资231.80亿元,同比增长127.79%;实际进资在全省各设区市中仅次于南昌市,居第二位,全年实际进资168.95亿元,增长134.84%。其中超亿元项目36个,合同引资81.86亿元,占引资总额的35.7%,实际进资23.37亿元,占进资总额的13.67%。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550.693公里,其中高级路面2892.554公里,新增620.587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走在全省最前面。全市有253个乡镇通水泥(油)路,占89%;3413个行政村通公路,通公路的村达96.4%,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有1196个行政村通水泥(油)路。 运输市场充分发展。铁路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92.68万吨,增长22.44%;旅客发送量227.75万人,增长6.28%。全市公路营运车辆保有量货车11069辆、26665吨位,客车2376辆、54523座(卧)位,客运出租汽车707辆(赣州城区539辆);县级以上汽车客运站21个,货运配送中心15家,跨省班线361条,跨区班线55条;全年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79741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389876万人公里,分别增长6.10%和1.00%。 邮电通信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完成业务总量18.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82亿元,增长10.30%。电信业务总量16.93亿元,增长22.33%。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80万户,比上年增加34.89万户。其中固定电话达100.12万户(小灵通13.83万户),新增16.6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9.88万户,新增18.28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2部/百人,比上年增加4部。通电话的行政村342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6.64%,比上年提高2.34个百分点。互联网上网用户达到13.53万户,增长47.55%。 旅游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江南宋城”“东江源头”四大旅游品牌正逐步形成。旅游景区建设有突破性发展。全年投资1.6亿,建成了通天岩、三百山景区、宝葫芦农庄、翠微峰景区、阳岭景区、上犹陡水湖景区等一批较大规模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客家文化城等一批新景区正在建设之中。我市于2003年12月10日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由于“非典”的影响,旅游事业发展一度受到较大制约。全年全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2.09万人,比上年下降58.10%,其中外国人、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分别下降41.28%、63.13%和56%。旅游外汇收入660.23万美元,下降55.78%。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均较多。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70.3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9.84亿元,增长19.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72.76亿元,增长30.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68.59亿元,增长17.6%。金融机构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36.3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2.71亿元,增长22.1%。贷款结构进一步调整。工业贷款32.05亿元,基本建设贷款40.77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6.0%和146.3%;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35.57亿元,比上年少回笼3.49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