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1 赣州市统计局

保险业加快发展。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0.36亿元,增长54.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2亿元,增长4.1%;人身险保费收入8.74亿元,增长69.48%。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06亿元,比上年增长45.1%,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1.02亿元,人身险各类给付支出1.04亿元,分别增长17.24和89.0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5所普通高校招生12694人,比上年增长28.99%;在校学生35913人,增长27.41%;毕业生5299人,增长48.60%。普通中学招生204463人,增长3.83%;在校学生561221人,增长9.75%;毕业生140529人,下降0.37%。小学招生160210人,下降1.42%;在校学生798221人,下降1.02%;毕业生164791人,增长1.05%。学龄儿童入学率97.79%,小学升学率98.67%,初中升学率45.18%,分别比上年提高1.09、下降0.93和提高4.28个百分点。幼儿园在园幼儿159459人,比上年增长24.40%。

“普九”得到巩固提高。全市有17个县(市、区)通过“普九”验收。208个贫困乡镇的2679所中小学实行了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民办教育良好发展,全市有民办幼儿园852所,民办学校70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3.17万人。

科技、人才队伍稳定发展。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62万人,比上年增长1.6%,其中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8.01万人。全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9人,作出较突出贡献中青年优秀人才240人。公务员队伍结构改善,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占58%。农村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全市共有0.91万名各类乡土人才。

科研取得新成果。全市通过国家和省鉴定的科技成果32项,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填补国内空白的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3项。获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共有19个艺术表演团体,全年共演出2926场,其中到农村演出2098场;文化馆、群艺馆19个;公共图书馆18个,藏书154.67万册;博物馆、纪念馆16个,文物藏品1.6万件;文化站250个,其中乡镇文化站246个。我市创作排演的江西首部民族音乐剧《围屋女人》获第二届江西省艺术节9项一等奖,该剧还被确定为江西省申报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化奖”及“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推荐剧目。以城镇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特色文化村活动的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全市已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2个,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5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个,全省民间艺术之乡6个。

文物保护不断加强,以宋代古城墙等为代表的古代文化遗产保护和维修工作力度加大。

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2%,电视人口覆盖率94%,有线电视用户56.14万户。全市通广播电视的村为3365个,占95.1%。《赣南日报》全年发行1650万份,《赣州晚报》发行391.5万份。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我市成功地阻止了非典疫情输入,未发生一例非典病例和疑似病例。全市自上而下建立了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统一指挥系统,分步实施乡镇卫生院上划县管工作,已有13个县实现了人员、业务、经费全部上划县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进行。公民无偿献血工作卓有成效,无偿献血量占临床用血的比例已达62.63%。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58所,其中医院73个,卫生院320个;拥有病床位1.2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82万人,其中医生0.67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运动员在省级比赛中,共获奖牌71枚,其中金牌30枚。全市共举办99次运动竞赛会,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1.16万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人数86.72万人。

十一、资源与环境

耕地面积减少。全年基本建设占地3.85万亩,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退耕19.09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减少耕地3.04万亩。新开发补充耕地3.07万亩。全年净减少耕地22.91万亩。

水资源丰富。全市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028条,总长度16626.6公里,其中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28条,总长度4992.8公里。河流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42公里;全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6373立方米。全市水能理论蕴藏量216.2万千瓦,可共开发量为158.6万千瓦,占全省的26%。

生态环境较好。全市森林面积4071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79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4.2%,位居全国前列。建有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46.5平方公里。

抗洪救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有17个县(市、区)启动了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建成城市防洪堤35.2千米,其中中心城区11.84千米。全市建成堤防长度1561.56千米,保护耕地45.51万亩,保护人口73.84万人。

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市有13个环境监测站;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41个,比上年增加21个;总投资1770.5万元,增长153.7%;城市中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46.5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面积16.6平方公里。农村生活环境改善,改水改厕加快进行。全市共投入农村改水资金1000多万元,新增改水受益人口10多万人。卫生厕所普及率57.10%,无害化厕所普及率33.53%

自然灾害较严重。2003年我市“先涝后旱”,先后遭受4次暴雨、风雹灾害的袭击和连续两个月高温无雨的特大旱灾。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31.20万人,比年初增加12.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1.98万人,占80.84%,比上年下降0.97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8.51‰,比上年下降1.03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城市(章贡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23元,比上年增加548元,增长8.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40元,增加49元,增长2.24%。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为39.6%,农村为51.08%。年末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3328元,比年初增加492元。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15平方米,其中钢筋混泥土面积8.78平方米。全市农村贫困人口22万人,比上年减少1.96万人。

十三、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

就业和再就业形势稳定。当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3.51万人,比上年增长24.9%。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5万人,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2.11万人。全市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4.22万本,其中2.01万人已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为4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初步建立,城市低保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共下拨救灾救济款2887.3万元。有14.16万户,21.43万人被确定为农村救助对象,有农村五保对象4.32万人;4.89万户,11.43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有75.9万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3万人领取养老金。年末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2.64万人,其中职工23.71万人,离退休人员8.9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和退休职工18.1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7.36万人。离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发放人数为8.93万人。